《大学》中的德育思想及启示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19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4页 |
1.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2.选题意义 | 第11-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3.综述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创新点 | 第18-19页 |
1.选题新 | 第18页 |
2.研究角度新 | 第18-19页 |
二、探索《大学》中的德育思想的研究价值 | 第19-30页 |
(一)探索《大学》中德育思想的的必要性 | 第19-23页 |
1.德育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19-20页 |
2.“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要求 | 第20-21页 |
3.提高和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基本保障 | 第21-23页 |
4.探索德育教育新路径的必然选择 | 第23页 |
(二)探索《大学》中德育思想的可能性 | 第23-25页 |
1.价值观的契合之处 | 第24页 |
2.目标的一致之处 | 第24-25页 |
3.内容的相通之处 | 第25页 |
4.教育模式的互补性 | 第25页 |
(三)探索《大学》中德育思想的价值 | 第25-30页 |
1.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 第25-26页 |
2.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 第26-27页 |
3.挖掘更为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 第27-28页 |
4.拓宽德育教育的研究视野 | 第28页 |
5.有助于拓展德育教育学科的创新途径 | 第28-30页 |
三、《大学》中的德育思想体系 | 第30-43页 |
(一)《大学》概述 | 第30-31页 |
1.《大学》的作者 | 第30页 |
2.《大学》的改本问题 | 第30-31页 |
(二)简述“三纲”、“八目” | 第31-32页 |
1.“三纲”的内涵 | 第31-32页 |
2.“八目”的内涵 | 第32页 |
(三)《大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 | 第32-35页 |
1.《大学》中的德育目标之“明明德” | 第33页 |
2.《大学》中的德育目标之“亲民” | 第33-34页 |
3.《大学》德育的目标之“止于至善” | 第34页 |
4.“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的关系 | 第34-35页 |
(四)《大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 | 第35-39页 |
1.“格物”、“致知”的内容 | 第35-36页 |
2.“诚意”、“正心”的内容 | 第36页 |
3.“修身”、“齐家”的内容 | 第36-38页 |
4.“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 第38-39页 |
(五)《大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 | 第39-43页 |
1.从“格物”、“致知”开始 | 第39页 |
2.以“慎独”来达到诚意正心 | 第39-40页 |
3.重视榜样的作用 | 第40页 |
4.注重推己及人的原则 | 第40-41页 |
5.重视德育教育的亲身躬行 | 第41-43页 |
四、《大学》中的德育思想坚持的原则和启示 | 第43-51页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和批判继承 | 第43-46页 |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方向 | 第43页 |
2.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 | 第43-44页 |
3.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 | 第44-46页 |
(二)《大学》中的德育思想的启示 | 第46-51页 |
1.优化德育教育的培养目标 | 第46页 |
2.完善德育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 第46-47页 |
3.改进德育教育的方式 | 第47-48页 |
4.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 第48-49页 |
5.关注社会现实,引入问题意识 | 第49页 |
6.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