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3页 |
绪论 | 第13-33页 |
第一节 两岸南音学术成果综述 | 第13-18页 |
第二节 目的、意义与创新尝试 | 第18-24页 |
第三节 本选题的理论来源 | 第24-33页 |
第一章 两岸文化生态及南音物种传承的繁盛表征比较 | 第33-61页 |
第一节 两岸南音的历史传播路线 | 第33-43页 |
一、两岸港口与运河经济历史发展中的南音传播路线 | 第33-37页 |
二、南音历史移民路线图 | 第37-39页 |
三、南音在社会阶层的身份衍化中传播 | 第39-43页 |
第二节 两岸南音文化生态系统比较 | 第43-61页 |
一、外生态系统复杂化 | 第44-50页 |
二、内生态系统行业化 | 第50-53页 |
三、动力系统的多样化 | 第53-56页 |
四、核心系统的一体化 | 第56页 |
五、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物种传承的繁盛表征 | 第56-61页 |
第二章 两岸文化生态中核心系统之传承局限性 | 第61-95页 |
第一节 两岸南音曲唱中“人”传承的局限性 | 第61-63页 |
一、现有南音社会组织机构中曲唱名家存量递减 | 第61-62页 |
二、现有南音组织机构中师资曲目存量减少 | 第62页 |
三、现有南音人对南音曲唱传统知识存量认知减弱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南音曲唱传统中“乐”传承的局限性 | 第63-82页 |
一、南音体裁内容传承的紧迫性 | 第63-75页 |
二、上、下四管音乐体制之传承局限性 | 第75-82页 |
第三节 南音散曲艺术中“观”传承的局限性 | 第82-95页 |
一、何谓南音散曲艺术传统 | 第82-88页 |
二、南音散曲艺术传统价值观及其局限性 | 第88-95页 |
第三章 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大陆标本——马香缎的曲唱艺术 | 第95-137页 |
第一节 马香缎的南音曲唱人生 | 第95-107页 |
一、马香缎的南音养成过程 | 第95-99页 |
二、改革开放后的南音活动 | 第99-103页 |
三、马香缎信中的海外教学与南音交流经历 | 第103-106页 |
四、泉州市艺校教学与最后生涯 | 第106-107页 |
第二节 马香缎的南音曲唱艺术风格 | 第107-115页 |
一、马香缎演奏演唱曲目 | 第107-112页 |
二、马香缎的曲唱风格理念 | 第112-115页 |
第三节 马香缎曲唱艺术风格个案分析——以[中滚·望明月]为例 | 第115-137页 |
一、词情与曲辞结构 | 第115-117页 |
二、音乐结构 | 第117-120页 |
三、马香缎曲唱的音乐特点 | 第120-121页 |
四、大韵的指法行腔 | 第121-129页 |
五、润腔法 | 第129-131页 |
六、三音列特征 | 第131-137页 |
第四章 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台湾标本——蔡小月的曲唱艺术 | 第137-177页 |
第一节 蔡小月的南音曲唱艺术人生 | 第137-146页 |
一、蔡小月的南音养成 | 第137-140页 |
二、南音活动与交流演出 | 第140-146页 |
第二节 蔡小月的南音曲唱艺术分析 | 第146-154页 |
一、蔡小月演唱曲目 | 第146-149页 |
二、蔡小月的曲唱艺术特色 | 第149-154页 |
第三节 蔡小月的曲唱风格个案分析——以[南北交·心头闷憔憔]为例 | 第154-177页 |
一、词情与曲辞结构分析 | 第154-155页 |
二、音乐结构 | 第155-159页 |
三、蔡小月曲唱的音乐特点 | 第159页 |
四、大韵的指法行腔 | 第159-169页 |
五、润腔法 | 第169-172页 |
六、三音列特征 | 第172-177页 |
第五章 文化隔离语境下的两岸南音散曲标本比较——马香缎与蔡小月的曲唱艺术比较 | 第177-205页 |
第一节 曲唱传承标本之典范 | 第177-185页 |
一、地域流派特征的典型性 | 第177-182页 |
二、个体流派特征的代表性 | 第182-185页 |
第二节 南音曲唱风格之异同 | 第185-191页 |
一、南音曲目 | 第185-186页 |
二、曲唱特点 | 第186-189页 |
三、润腔法与三音列 | 第189-190页 |
四、曲唱审美 | 第190-191页 |
第三节 曲唱传统差异之根源 | 第191-205页 |
一、个人条件 | 第191-193页 |
二、师承流派 | 第193-195页 |
三、南音人生 | 第195-196页 |
四、文化隔离的社会语境 | 第196-199页 |
五、海外传播 | 第199-205页 |
第六章 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之成因与对策思考 | 第205-241页 |
第一节 误识及其引发的两岸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 | 第205-221页 |
一、误识理论的层次化特征及其在两岸文化生态中的表现形式 | 第205-210页 |
二、南音物种“名与实”的歧义性是产生误识的根源 | 第210-219页 |
三、误识引发的南音物种生存局限性表征 | 第219-221页 |
第二节 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中的主体诉求与实践 | 第221-234页 |
一、南音教学机构传承南音曲唱传统的主体诉求与实践 | 第221-225页 |
二、研究机构传承南音传统的主体实践 | 第225-229页 |
三、民间社团南音人士为复原与传承南音曲唱传统的主体诉求 | 第229-234页 |
第三节 多层次存异求同化解传承与发展矛盾的策略 | 第234-241页 |
一、保存与复原应成为传承南音传统的主要方式 | 第235-238页 |
二、专业化传承与大众化普及是传承南音的重要手段 | 第238-239页 |
三、区别对待传统南音与现代南音的发展路线 | 第239-240页 |
四、构建两岸传承平台是促进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 | 第240-241页 |
结论 | 第241-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247-259页 |
附录1. 马香缎演唱曲目[中滚·望明月]琵琶、唱腔谱 | 第259-265页 |
附录2. 蔡小月曲唱曲目[南北交·心头闷憔憔]琵琶、唱腔谱 | 第265-271页 |
附录3 福建南音网录制310首传统曲曲目名称 | 第271-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 第273-275页 |
致谢 | 第275-279页 |
个人简历 | 第279-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