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3页 |
1.1 汉语普通话名词重叠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 方言名词重叠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选题的目的 | 第11页 |
1.4 选题的意义 | 第11-13页 |
1.4.1 语言学价值 | 第11-12页 |
1.4.2 “推普”的价值 | 第12页 |
1.4.3 社会学价值 | 第12页 |
1.4.4 历史学价值 | 第12-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1 描写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3页 |
1.5.2 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1.5.3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6 语料来源 | 第13页 |
2 麻江人文地理与麻江方言概述 | 第13-16页 |
2.1 麻江县人文地理 | 第13-14页 |
2.2 历史沿革 | 第14页 |
2.3 麻江方言 | 第14-16页 |
3 麻江方言三字格重叠式名词 | 第16-24页 |
3.1 结构类型 | 第16-19页 |
3.1.1 结构形式 | 第16-18页 |
3.1.2 构成成分 | 第18-19页 |
3.2 语义特征 | 第19-22页 |
3.2.1 重叠式语义不变 | 第20页 |
3.2.2 重叠后的AAB、ABB重叠式的语义或词性完全变化 | 第20页 |
3.2.3 重叠式AAB、ABB式表示专指 | 第20-21页 |
3.2.4 重叠后的AAB、ABB重叠式具有描述性 | 第21-22页 |
3.2.5 重叠后的AAB、ABB重叠式表示“最、更” | 第22页 |
3.2.6 重叠后的AAB、ABB重叠式表示某一类人 | 第22页 |
3.3 语法功能 | 第22-24页 |
3.3.1 作主语 | 第22-23页 |
3.3.2 作宾语 | 第23页 |
3.3.3 作定语 | 第23-24页 |
3.3.4 作状语 | 第24页 |
4 麻江方言三字格重叠式名词的比较研究 | 第24-36页 |
4.1 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比较 | 第24-27页 |
4.1.1 数量对比 | 第24-25页 |
4.1.2 结构特征对比 | 第25-26页 |
4.1.3 语义特征对比 | 第26-27页 |
4.1.4 语法特征对比 | 第27页 |
4.2 与黔北方言的比较 | 第27-31页 |
4.2.1 数量对比 | 第27-28页 |
4.2.2 结构特征对比 | 第28-29页 |
4.2.3 语义特征对比 | 第29-30页 |
4.2.4 语法特征 | 第30-31页 |
4.3 与湘北方言的比较 | 第31-33页 |
4.3.1 数量对比 | 第31页 |
4.3.2 结构特征对比 | 第31-32页 |
4.3.3 语义特征对比 | 第32-33页 |
4.3.4 语法特征对比 | 第33页 |
4.4 与晋语的比较 | 第33-36页 |
4.4.1 数量对比 | 第34页 |
4.4.2 结构特征对比 | 第34-35页 |
4.4.3 语义特征对比 | 第35-36页 |
4.4.4 语法特征 | 第36页 |
5 麻江方言三字格重叠式名词的形成原因 | 第36-41页 |
5.1 社会政治因素 | 第37页 |
5.2 地理条件因素 | 第37-38页 |
5.3 人口的迁移 | 第38页 |
5.4 群体认知 | 第38-39页 |
5.5 与苗语的相互接触 | 第39-41页 |
5.5.1 语音方面 | 第39-40页 |
5.5.2 词汇方面 | 第40页 |
5.5.3 语法方面 | 第40-41页 |
6 总结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一 | 第46-47页 |
附录二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个人简历 | 第4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