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2.1 影响硝酸盐累积的内部因子 | 第12-13页 |
1.2.1.1 不同种类蔬菜 NO_3-积累的差异 | 第12页 |
1.2.1.2 同种蔬菜不同品种及同一蔬菜各不同器官之间的差异 | 第12-13页 |
1.2.2 影响硝酸盐累积的外部因子 | 第13-17页 |
1.2.2.1 施肥对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 第13-15页 |
1.2.2.2 水分 | 第15页 |
1.2.2.3 光照 | 第15-16页 |
1.2.2.4 温度 | 第16页 |
1.2.2.5 收获时期 | 第16-17页 |
1.2.2.6 硝化抑制剂 | 第17页 |
1.2.2.7 气体的影响 | 第17页 |
1.2.3 降低硝酸盐累积的措施 | 第17-19页 |
1.2.3.1 品种的选育 | 第17-18页 |
1.2.3.2 通过施肥来调控 | 第18页 |
1.2.3.3 喷施微量元素肥料 | 第18页 |
1.2.3.4 光照控制 | 第18页 |
1.2.3.5 水分调控 | 第18-19页 |
1.2.3.6 温度调节 | 第19页 |
1.2.3.7 利用生物抑制剂降低硝酸盐 | 第19页 |
1.2.3.8 选择合适的收获期 | 第19页 |
1.2.4 硝酸还原酶活性与硝酸盐累积的关系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蔬菜硝酸盐抑制剂配方的筛选 | 第21-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2.1.1 实验设置 | 第21页 |
2.1.2 材料培养 | 第21页 |
2.1.3 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2.1.3.1 采样方法 | 第21页 |
2.1.3.2 生物量测定 | 第21页 |
2.1.3.3 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22-33页 |
2.2.1 菠菜的产量 | 第22-25页 |
2.2.2 降硝试剂不同组分的生理效应 | 第25-30页 |
2.2.3 处理后菠菜硝酸盐含量 | 第30-33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降硝制剂降低菠菜硝酸盐含量的生理机制 | 第35-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1.2 试验设置 | 第35页 |
3.1.3 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3.1.3.1 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 第35页 |
3.1.3.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3.1.3.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3.1.3.4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36页 |
3.2 试验结果 | 第36-39页 |
3.2.1 五种配方处理对菠菜各个器官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2 五种配方处理下菠菜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差异 | 第37页 |
3.2.3 五种配方处理对菠菜品质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4 五种配方处理对菠菜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讨论 | 第39-40页 |
第四章 T50 对不同菠菜品种的作用效果 | 第40-43页 |
4.1 试验设置 | 第40页 |
4.2 试验结果 | 第40-42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不同浓度酒石酸钾对菠菜硝酸盐累积研究 | 第43-4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5.2.1 确定最佳的处理时间 | 第43-45页 |
5.2.2 不同钾处理与钠处理对菠菜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 第45页 |
5.2.3 研究最佳浓度、时间下,酒石酸钾对菠菜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及品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5.3.1 不同浓度的酒石酸钾对菠菜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5.3.2 酒石酸钾对菠菜叶绿素及品质的影响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8-49页 |
6.1 蔬菜硝酸盐抑制剂配方的筛选 | 第48页 |
6.2 降低硝酸盐的生理机制研究与配方的最终确定 | 第48页 |
6.3 T50 对不同菠菜品种的作用效果 | 第48页 |
6.4 钾对菠菜硝酸盐的影响的理论研究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