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介绍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上市公司 | 第17页 |
2.1.2 高管范围的界定 | 第17页 |
2.1.3 薪酬的概念及作用 | 第17-1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21页 |
2.2.3 管理激励理论 | 第21-25页 |
第3章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5-39页 |
3.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第25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25页 |
3.1.2 样本选择 | 第25页 |
3.2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的描述性分析 | 第25-38页 |
3.2.1 2008-2010年度高管薪酬整体状况 | 第25-26页 |
3.2.2 2008-2010年度各行业高管薪酬状况 | 第26-31页 |
3.2.3 2008-2010年度各地区高管薪酬状况 | 第31-35页 |
3.2.4 2008-2010年度高管持股状况分析 | 第35-37页 |
3.2.5 2008-2010年度高管薪酬不公平性状况 | 第37-38页 |
3.3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39页 |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的实证研究 | 第39-49页 |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第39页 |
4.2 假设的提出 | 第39-41页 |
4.3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造 | 第41-43页 |
4.3.1 变量选择 | 第41-43页 |
4.3.2 模型构造 | 第43页 |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3-49页 |
4.4.1 Pearson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4.4.2 逐步回归分析 | 第44-46页 |
4.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46-49页 |
第5章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设计 | 第49-59页 |
5.1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 | 第49-51页 |
5.1.1 绩效与薪酬挂钩原则 | 第49页 |
5.1.2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第49-50页 |
5.1.3 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 第50页 |
5.1.4 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 | 第50-51页 |
5.2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的结构设计 | 第51-56页 |
5.2.1 短期激励 | 第51-53页 |
5.2.2 长期激励 | 第53-54页 |
5.2.3 补充性激励 | 第54-56页 |
5.3 加强营造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外部环境 | 第56-59页 |
5.3.1 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 | 第56页 |
5.3.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大薪酬透明度 | 第56-57页 |
5.3.3 建立市场化的经理人聘用机制 | 第57页 |
5.3.4 发展与完善资本市场 | 第57-58页 |
5.3.5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 第58页 |
5.3.6 发挥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 | 第58-59页 |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9-6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6.2 研究局限 | 第6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