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

致谢第1-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缘起第14-15页
   ·文献综述第15-20页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第20-22页
   ·论文架构第22-24页
第二章 语言的本质属性和变异的动因第24-41页
   ·语言的本质属性第24-28页
     ·语言的社会性第24-25页
     ·语言的体验性第25-26页
     ·语言的象似性第26-28页
   ·语言变异的根本原因第28-40页
     ·政治与语言生活第28-29页
     ·科技与语言生活第29-33页
     ·经济与语言生活第33页
     ·社会分化与语言生活第33-37页
     ·典型事件与语言生活第37-39页
     ·主流媒体与语言生活第39-40页
   ·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当代汉语变异的体现和规律第41-69页
   ·汉语词的形式与变异第41-53页
     ·汉语的方块字与变异第41-44页
     ·汉语词的语音形式与变异第44-47页
     ·新词语变异的词汇学分析第47-53页
       ·词语长度第47-48页
       ·词语构成材料第48页
       ·结构方式第48-51页
       ·词性分布第51-53页
   ·新词语变异的规律分析第53-68页
     ·词族现象明显第53-57页
     ·双音节、三音节合成词的变异第57-59页
     ·ABB 式叠词的变异第59-62页
     ·被字结构的变异第62-64页
     ·外来词第64-68页
   ·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 传统语言学对汉语词语生成阐释的局限性第69-93页
   ·汉语词语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第69-74页
     ·音节、字、语素与词的区分和关系第69-71页
     ·词与词组的区分和关系第71-74页
   ·字本位第74-77页
   ·词本位第77-81页
   ·汉语的造词法及其发展趋势第81-88页
   ·汉语词义的理解第88-90页
   ·认知语言学对语义阐释的优势第90-92页
   ·小结第92-93页
第五章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对汉语新词语理据的认知力第93-124页
   ·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力第93-104页
     ·概念的产生第93-95页
     ·词义与概念第95-96页
     ·概念结构第96-97页
     ·心理空间和映射第97-101页
     ·概念整合理论第101-104页
   ·概念整合理论在汉语新词语生成和理解中的应用第104-121页
     ·组构论与整合论第104-107页
     ·双音节复合词的分类第107-109页
     ·双音节复合名词第109-116页
       ·“名词+ 名词”双音节复合名词第111-113页
       ·“形容词+ 名词”双音节复合名词第113-116页
     ·隐喻词第116-117页
     ·仿拟词第117-121页
   ·汉语新词语中复合词的生成过程及相关因素第121-123页
   ·小结第123-124页
第六章 当代汉语变异的认知特征第124-131页
   ·时代性第124-126页
   ·能产性第126-128页
   ·经济性第128-129页
   ·社会心理第129-130页
   ·小结第130-131页
第七章 结语第131-134页
   ·启示第131-132页
   ·本研究的局限性第132-133页
   ·对本研究的展望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6页
附录1:2003 年-2005 年新词表(251 条)第146-148页
附件2:2006 年新词表(172 条)第148-150页
附录3:2007 年新词表(254 条)第150-152页
附录4:2008 年新词表(359 条)第152-155页
附录5:2009 年新词表(396 条)第155-158页
附录6:English Summary第158-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全球背景下语篇翻译的原则
下一篇:专名的涵义与指称--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语言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