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2-19页 |
(一)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 选题缘起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三) 研究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 第18-19页 |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8-19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含义及运用的意义 | 第19-22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含义 | 第19-20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意义 | 第20-22页 |
1. 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 第20页 |
2. 提高教育者的“气质” | 第20页 |
3. 改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 第20-21页 |
4.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 第21-22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失当的表现 | 第22-31页 |
(一) 重知识逻辑,轻情感情境 | 第22-23页 |
1. 重知识传授性语言,轻情感体验性语言 | 第22-23页 |
2. 重逻辑组织,轻情境应用 | 第23页 |
(二) 批评欠妥,赞扬失效 | 第23-24页 |
1. 批评失当表现 | 第23-24页 |
2. 赞扬失当表现 | 第24页 |
(三) 语料匮乏,事理分离 | 第24-26页 |
1. 知识匮乏 | 第24-25页 |
2. 事例与道理不能有效结合 | 第25-26页 |
(四) 无的放矢,分寸失当 | 第26-27页 |
1. 不得要领 | 第26页 |
2. 言语失度 | 第26-27页 |
(五) 面对网络,力不胜任 | 第27-29页 |
1. 片面看待网络语言 | 第27-28页 |
2. 缺乏有效运用网络语言的能力 | 第28-29页 |
(六) 强化教育者主导话语,忽视受教者主体地位 | 第29-31页 |
1. 缺乏倾听与交流 | 第29-30页 |
2. 忽视个性差异 | 第30-31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失当的原因 | 第31-36页 |
(一) 教育者运用语言艺术主动性欠缺 | 第31-32页 |
1. 教育者对语言艺术运用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 第31页 |
2. 教育者缺乏提高自身语言艺术水平的积极性 | 第31-32页 |
(二) 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与语言需求带来的挑战 | 第32-33页 |
1. 受教育者的差异性给语言艺术运用带来挑战 | 第32页 |
2. 受教育者对于语言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 第32-33页 |
(三) 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 | 第33-34页 |
1. 科学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 | 第33页 |
2. 科学主义盛行下的教育环境 | 第33-34页 |
(四) 新媒体冲击原有的话语体系 | 第34-36页 |
1. 新媒体对原有话语造成冲击 | 第34-35页 |
2. 网络语言挑战原有语言体系 | 第35-36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对策 | 第36-54页 |
(一) 语言艺术运用的内容:以情动人,寓理于境 | 第36-39页 |
1. 以情感人 | 第36-37页 |
2. 理与境结合 | 第37-39页 |
(二) 语言艺术的重点运用:适当批评,有效表扬 | 第39-42页 |
1.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批评 | 第39-41页 |
2. 掌握赞扬的艺术 | 第41-42页 |
(三) 语言艺术运用的材料:旁征博引,寓理于事 | 第42-45页 |
1. 引经据典 | 第42-44页 |
2. 巧用例证 | 第44-45页 |
(四) 语言艺术运用的分寸:抓住关键,适可而止 | 第45-47页 |
1. 抓住关键点,解决思想症结 | 第45-46页 |
2. 说话要把握好“度” | 第46-47页 |
(五) 语言艺术运用的新形式:理性看待,有效利用 | 第47-50页 |
1. 理性看待网络语言 | 第47-48页 |
2. 提高驾驭网络语言的能力 | 第48-50页 |
(六) 语言艺术运用的必要补充:学会倾听,适时插话 | 第50-54页 |
1. 做受教育者忠实的倾听者 | 第50-51页 |
2. 巧妙插话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