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简述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说明 | 第10-11页 |
1.2 研究方法、内容和基本思路 | 第11-14页 |
1.2.1 研究方法介绍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内容概述 | 第12页 |
1.2.3 研究路线图介绍 | 第12-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基本概念 | 第14-17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2.2 基本概念解释 | 第15-17页 |
2.2.1 人才培养模式 | 第15页 |
2.2.2 培训生 | 第15页 |
2.2.3 培训生周期 | 第15页 |
2.2.4 管理培训生 | 第15-16页 |
2.2.5 工程师培训生 | 第16页 |
2.2.6 5S现场管理 | 第16页 |
2.2.7 精益生产 | 第16页 |
2.2.8 六西格玛 | 第16-17页 |
第3章 确定培养目标和关键能力分析 | 第17-23页 |
3.1 确定培养目标 | 第17-18页 |
3.1.1 摒弃按部门用人需求计划和年度人才需求计划确定培养目标的原因 | 第17-18页 |
3.1.2 依据企业人才战略规划确定培养目标 | 第18页 |
3.2 关键能力分析 | 第18-23页 |
3.2.1 关键能力求“专”还是求“全” | 第19页 |
3.2.2 工程师培训生的关键能力确定 | 第19-20页 |
3.2.3 与关键能力有关的行为表现 | 第20-23页 |
第4章 明确培养内容 | 第23-29页 |
4.1 通用培养内容--了解行业、企业 | 第23-25页 |
4.1.1 了解企业文化、历史沿革和组织结构 | 第23-24页 |
4.1.2 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 | 第24-25页 |
4.1.3 认识安全环境与职业健康 | 第25页 |
4.1.4 了解行业知识和竞争对手 | 第25页 |
4.2 专项培养内容 —了解业务、专业技术 | 第25-29页 |
4.2.1 认识和理解产品 | 第26页 |
4.2.2 认识制造过程和加工工艺 | 第26页 |
4.2.3 了解质量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主要职能部门的职责 | 第26-27页 |
4.2.4 认识绩效和目标管理 | 第27页 |
4.2.5 深入理解精益生产 | 第27页 |
4.2.6 通晓六西格玛 | 第27-29页 |
第5章 构建培养方式 | 第29-42页 |
5.1 改进课堂讲授 | 第30-31页 |
5.1.1 讲授式培训的改进 | 第30页 |
5.1.2 培训后的行动计划 | 第30-31页 |
5.2 强化在线自学 | 第31页 |
5.3 创立技术模拟中心 | 第31-32页 |
5.3.1 物超所值---技术模拟中心 | 第31-32页 |
5.3.2 带着问题去实践 | 第32页 |
5.4 深入理解现场实操 | 第32-34页 |
5.4.1 学会与不同性格、岗位的人打交道 | 第33页 |
5.4.2 现场员工的期望和需求 | 第33页 |
5.4.3 链接基层需求和中层需求 | 第33-34页 |
5.5 个性化定期轮岗 | 第34-36页 |
5.5.1 轮岗部门的选择 | 第34页 |
5.5.2 轮岗周期 | 第34-35页 |
5.5.3 工程师培训生兴趣点和能力的初步展现 | 第35-36页 |
5.6 建立沙盘模拟和一日代理方式 | 第36-38页 |
5.6.1 沙盘模拟--了解制造型企业的信息、物料、现金和人员流动过程 | 第36-37页 |
5.6.2 一日代理 | 第37-38页 |
5.7 项目参与和领导小项目 | 第38-39页 |
5.7.1 项目参与 | 第38-39页 |
5.7.2 领导小项目 | 第39页 |
5.8 单点课--讲授予他人 | 第39-40页 |
5.9 制定员工个人发展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 第40-41页 |
5.9.1 制定员工个人发展计划 | 第40-41页 |
5.9.2 拟定职业生涯规划 | 第41页 |
5.10 培训需求的自我确认 | 第41-42页 |
第6章 健全培养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 | 第42-55页 |
6.1 明确职责与分工 | 第42-44页 |
6.1.1 协调员的角色 | 第43页 |
6.1.2 双导师的职责 | 第43-44页 |
6.2 轮岗制度优化 | 第44-49页 |
6.2.1 进度安排 | 第44-45页 |
6.2.2 职责承担---定制化的岗位说明书 | 第45-48页 |
6.2.3 过程控制 | 第48-49页 |
6.3 评估方式创新 | 第49-51页 |
6.3.1 定期向管理层汇报 | 第49-51页 |
6.3.2 根据阶段型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培养重点 | 第51页 |
6.4 定岗:评估结果的应用 | 第51-55页 |
6.4.1 引入竞争机制:公平、公开、双向选择的定岗方式 | 第51-54页 |
6.4.2 引入退出机制:低绩效管理流程 | 第54页 |
6.4.3 定岗不是结束: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的又一开端 | 第54-5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