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工程师培训生在制造型企业的培养模式研究

论文提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简述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说明第10-11页
    1.2 研究方法、内容和基本思路第11-14页
        1.2.1 研究方法介绍第11-12页
        1.2.2 研究内容概述第12页
        1.2.3 研究路线图介绍第12-14页
第2章 文献综述和基本概念第14-17页
    2.1 文献综述第14-15页
    2.2 基本概念解释第15-17页
        2.2.1 人才培养模式第15页
        2.2.2 培训生第15页
        2.2.3 培训生周期第15页
        2.2.4 管理培训生第15-16页
        2.2.5 工程师培训生第16页
        2.2.6 5S现场管理第16页
        2.2.7 精益生产第16页
        2.2.8 六西格玛第16-17页
第3章 确定培养目标和关键能力分析第17-23页
    3.1 确定培养目标第17-18页
        3.1.1 摒弃按部门用人需求计划和年度人才需求计划确定培养目标的原因第17-18页
        3.1.2 依据企业人才战略规划确定培养目标第18页
    3.2 关键能力分析第18-23页
        3.2.1 关键能力求“专”还是求“全”第19页
        3.2.2 工程师培训生的关键能力确定第19-20页
        3.2.3 与关键能力有关的行为表现第20-23页
第4章 明确培养内容第23-29页
    4.1 通用培养内容--了解行业、企业第23-25页
        4.1.1 了解企业文化、历史沿革和组织结构第23-24页
        4.1.2 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第24-25页
        4.1.3 认识安全环境与职业健康第25页
        4.1.4 了解行业知识和竞争对手第25页
    4.2 专项培养内容 —了解业务、专业技术第25-29页
        4.2.1 认识和理解产品第26页
        4.2.2 认识制造过程和加工工艺第26页
        4.2.3 了解质量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主要职能部门的职责第26-27页
        4.2.4 认识绩效和目标管理第27页
        4.2.5 深入理解精益生产第27页
        4.2.6 通晓六西格玛第27-29页
第5章 构建培养方式第29-42页
    5.1 改进课堂讲授第30-31页
        5.1.1 讲授式培训的改进第30页
        5.1.2 培训后的行动计划第30-31页
    5.2 强化在线自学第31页
    5.3 创立技术模拟中心第31-32页
        5.3.1 物超所值---技术模拟中心第31-32页
        5.3.2 带着问题去实践第32页
    5.4 深入理解现场实操第32-34页
        5.4.1 学会与不同性格、岗位的人打交道第33页
        5.4.2 现场员工的期望和需求第33页
        5.4.3 链接基层需求和中层需求第33-34页
    5.5 个性化定期轮岗第34-36页
        5.5.1 轮岗部门的选择第34页
        5.5.2 轮岗周期第34-35页
        5.5.3 工程师培训生兴趣点和能力的初步展现第35-36页
    5.6 建立沙盘模拟和一日代理方式第36-38页
        5.6.1 沙盘模拟--了解制造型企业的信息、物料、现金和人员流动过程第36-37页
        5.6.2 一日代理第37-38页
    5.7 项目参与和领导小项目第38-39页
        5.7.1 项目参与第38-39页
        5.7.2 领导小项目第39页
    5.8 单点课--讲授予他人第39-40页
    5.9 制定员工个人发展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第40-41页
        5.9.1 制定员工个人发展计划第40-41页
        5.9.2 拟定职业生涯规划第41页
    5.10 培训需求的自我确认第41-42页
第6章 健全培养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第42-55页
    6.1 明确职责与分工第42-44页
        6.1.1 协调员的角色第43页
        6.1.2 双导师的职责第43-44页
    6.2 轮岗制度优化第44-49页
        6.2.1 进度安排第44-45页
        6.2.2 职责承担---定制化的岗位说明书第45-48页
        6.2.3 过程控制第48-49页
    6.3 评估方式创新第49-51页
        6.3.1 定期向管理层汇报第49-51页
        6.3.2 根据阶段型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培养重点第51页
    6.4 定岗:评估结果的应用第51-55页
        6.4.1 引入竞争机制:公平、公开、双向选择的定岗方式第51-54页
        6.4.2 引入退出机制:低绩效管理流程第54页
        6.4.3 定岗不是结束: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的又一开端第54-55页
第7章 结论第55-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录:作者简介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移动HG分公司4G业务营销策略研究
下一篇:F医疗器械公司销售人员晋升体系研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