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山西夏县方言概况 | 第9-10页 |
1.2 汉语体貌的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体貌内涵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汉语共同语体貌的研究 | 第11-15页 |
1.2.3 方言的体貌研究 | 第15-17页 |
1.2.4 晋语和夏县方言的体貌研究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8-20页 |
第2章 夏县方言的体貌 | 第20-80页 |
2.1 完成体 | 第20-42页 |
2.1.1 “了[iau~(33)]” | 第20-25页 |
2.1.2 “也[ia~(31)]” | 第25-28页 |
2.1.3 “来_1[lai~(31)]” | 第28-33页 |
2.1.4 “下[xa~(33)]” | 第33-36页 |
2.1.5 完成体的否定形式 | 第36-37页 |
2.1.6 完成体的疑问形式 | 第37-39页 |
2.1.7 完成体标记的比较 | 第39-42页 |
2.2 将始体 | 第42-46页 |
2.2.1 “的[ti~(53)]” | 第42-43页 |
2.2.2 “家_1[t(?)~hia~(53)]” | 第43-44页 |
2.2.3 将始体的否定形式 | 第44-45页 |
2.2.4 将始体的疑问形式 | 第45页 |
2.2.5 将始体标记的比较 | 第45-46页 |
2.3 起始体 | 第46-50页 |
2.3.1 “开[k~hei~(53)]” | 第46-49页 |
2.3.2 起始体的否定形式 | 第49-50页 |
2.3.3 起始体的疑问形式 | 第50页 |
2.4 进行体 | 第50-54页 |
2.4.1 “迫[p~h(?)~(33)] | 第50-51页 |
2.4.2 “在[ts~hai~(33)] | 第51-52页 |
2.4.3 进行体的否定形式 | 第52页 |
2.4.4 进行体的疑问形式 | 第52-53页 |
2.4.5 进行体标记的比较 | 第53-54页 |
2.5 经历体 | 第54-63页 |
2.5.1 “去来[t(?)~hi~(33)lai~0]” | 第54-56页 |
2.5.2 “过[kuo~(33)]” | 第56-58页 |
2.5.3 “来_2[lai~(31)]” | 第58-60页 |
2.5.4 “家_2[t(?)~hia~(53)]” | 第60页 |
2.5.5 经历体的否定形式 | 第60-61页 |
2.5.6 经历体的疑问形式 | 第61页 |
2.5.7 经历体标记的比较 | 第61-63页 |
2.6 复原体 | 第63-66页 |
2.6.1 “可[k~h(?)~(31)]” | 第64-66页 |
2.6.2 复原体的否定形式 | 第66页 |
2.6.3 复原体的疑问形式 | 第66页 |
2.7 短时貌 | 第66-69页 |
2.7.1 “一下下[i~(53)xa~(33)xa~0]” | 第66-68页 |
2.7.2 短时貌的否定形式 | 第68-69页 |
2.7.3 短时貌的疑问形式 | 第69页 |
2.8 先行貌 | 第69-71页 |
2.8.1 “先[(?)iε~(53)]” | 第69-70页 |
2.8.2 先行貌的否定形式 | 第70-71页 |
2.8.3 先行貌的疑问形式 | 第71页 |
2.9 反复貌 | 第71-73页 |
2.9.1 “VV”的句法分布 | 第71-73页 |
2.9.2 反复貌的否定形式 | 第73页 |
2.9.3 反复貌的疑问形式 | 第73页 |
2.10 随意貌 | 第73-80页 |
2.10.1 “打[ta~0]” | 第74-78页 |
2.10.2 随意貌的否定形式 | 第78-79页 |
2.10.3 随意貌的疑问形式 | 第79-80页 |
第3章 综合分析 | 第80-89页 |
3.1 夏县方言体貌形式表 | 第80-81页 |
3.2 时间序列上的体貌层次 | 第81-82页 |
3.3 夏县方言的体貌特征 | 第82-89页 |
3.3.1 对夏县方言体貌特征分析 | 第83-84页 |
3.3.2 山西各方言体貌标记简要对比 | 第84-89页 |
结语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