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学界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2.1 焦点的本质 | 第10-11页 |
1.2.2 焦点的分类 | 第11-13页 |
1.2.3 句子焦点与句法成分的对应关系 | 第13页 |
1.2.4 句子中修饰成分焦点地位 | 第13-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3.2 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1.4 相关说明 | 第17-18页 |
1.4.1 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17页 |
1.4.2 关于语料 | 第17-18页 |
第2章 修饰成分的焦点判定 | 第18-39页 |
2.1 修饰成分的界定与构成 | 第18-19页 |
2.2 本文修饰成分的构成与类型 | 第19-22页 |
2.2.1 定语及其分类 | 第19-20页 |
2.2.2 状语及其分类 | 第20-21页 |
2.2.3 补语及其分类 | 第21-22页 |
2.3 焦点判定的一般原则 | 第22-29页 |
2.3.1 核心重音原则 | 第22-23页 |
2.3.2 尾焦原则 | 第23-25页 |
2.3.3 修饰成分位置原则 | 第25-29页 |
2.4 修饰成分的焦点性 | 第29-39页 |
2.4.1 定语的焦点性 | 第30-33页 |
2.4.2 状语的焦点性 | 第33-36页 |
2.4.3 补语的焦点性 | 第36-39页 |
第3章 修饰成分的焦点地位与实现 | 第39-60页 |
3.1 修饰成分焦点确认的“辅重原则” | 第39-42页 |
3.1.1 “辅重原则”的语音实验证据 | 第39-41页 |
3.1.2 “辅重原则”的问答测试 | 第41-42页 |
3.2 修饰性成分的信息强度 | 第42-44页 |
3.3 修饰性成分位置的特殊性 | 第44-47页 |
3.4 修饰性成分作为句子常规焦点的句法实现 | 第47-60页 |
3.4.1 从零重理论看修饰性成分实现为常规焦点的句法机制 | 第47-49页 |
3.4.2 定语的生成位置及其焦点地位 | 第49-51页 |
3.4.3 状语的生成位置及其焦点地位 | 第51-56页 |
3.4.4 补语的生成位置及其焦点地位 | 第56-60页 |
第4章 不同修饰成分的焦点强度比较 | 第60-70页 |
4.1 焦点判定的三大原则与焦点强度的关系 | 第60-61页 |
4.2 相同词语做不同修饰成分的焦点强弱比较 | 第61-65页 |
4.2.1 相同词语分别作补语、定语的焦点强弱比较 | 第61-62页 |
4.2.2 相同词语分别作补语、状语的焦点强弱比较 | 第62-63页 |
4.2.3 相同词语分别作定语、状语的焦点强弱比较 | 第63-64页 |
4.2.4 相同词语分别作补语、定语、状语的焦点强弱比较 | 第64-65页 |
4.3 不同修饰成分在句子中共现的焦点强弱比较 | 第65-70页 |
4.3.1 句子中定语和补语共现的焦点性比较 | 第65-66页 |
4.3.2 句子中状语和补语共现的焦点性比较 | 第66-67页 |
4.3.3 句子中定语和状语共现的焦点性比较 | 第67-68页 |
4.3.4 句子中定语、状语和补语共现的焦点性比较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