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位推进模式看英文政治演讲辞的翻译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引言 | 第10-1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3 论文布局 | 第12-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 2.1 主位-述位理论的历史研究 | 第14-16页 |
| 2.1.1 布拉格学派的主位-述位理论 | 第14-15页 |
| 2.1.2 韩礼德的主位-述位理论 | 第15-16页 |
| 2.2 主位推进理论的历史研究 | 第16-18页 |
| 2.2.1 主位推进的提出和发展 | 第16-17页 |
| 2.2.2 主位推进的应用 | 第17-18页 |
| 2.3 小结 | 第18-19页 |
| 3 韩礼德的主位-述位理论 | 第19-26页 |
| 3.1 主位、述位的定义 | 第19-20页 |
| 3.2 主位的分类 | 第20-23页 |
| 3.2.1 单项主位 | 第20-21页 |
| 3.2.2 复项主位 | 第21-22页 |
| 3.2.3 句项主位 | 第22-23页 |
| 3.3 主位、述位与语气结构 | 第23-26页 |
| 3.3.1 主位与陈述句 | 第23-24页 |
| 3.3.2 主位与疑问句 | 第24-25页 |
| 3.3.3 主位与祈使句 | 第25-26页 |
| 4 徐盛桓的主位推进模式 | 第26-30页 |
| 4.1 平行的发展模式 | 第26-27页 |
| 4.2 集中的发展模式 | 第27-28页 |
| 4.3 延续的发展模式 | 第28页 |
| 4.4 交叉的发展模式 | 第28-29页 |
| 4.5 小结 | 第29-30页 |
| 5 主位-述位结构与翻译单位 | 第30-36页 |
| 5.1 原文理解单位 | 第30-32页 |
| 5.2 译文构建单位 | 第32-33页 |
| 5.3 信息传递单位 | 第33-34页 |
| 5.4 小结 | 第34-36页 |
| 6 徐氏主位推进模式在汉译演讲辞中的应用 | 第36-48页 |
| 6.1 保留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 第36-44页 |
| 6.1.1 平行的发展模式与英文政治演讲辞的翻译 | 第37-41页 |
| 6.1.2 集中的发展模式与英文政治演讲辞的翻译 | 第41-43页 |
| 6.1.3 延续的发展模式与英文政治演讲辞的翻译 | 第43-44页 |
| 6.1.4 交叉的发展模式与英文政治演讲辞的翻译 | 第44页 |
| 6.2 重建主位推进模式 | 第44-48页 |
| 7 结论与启示 | 第48-51页 |
| 7.1 结论 | 第48-49页 |
| 7.2 启示 | 第49页 |
| 7.3 不足之处 | 第49-50页 |
| 7.4 结束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个人简历 | 第55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项目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