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应用策略--基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研究生双语课程的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4-15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3.1 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 | 第15-16页 |
1.3.2 概念辨析 | 第16-17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9-3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1 学习论的视角 | 第19-21页 |
2.1.2 课程论的视角 | 第21-24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4-35页 |
2.2.1 “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的参与渠道 | 第25-27页 |
2.2.2 “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的有效性 | 第27-29页 |
2.2.3 “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的制约因素 | 第29-31页 |
2.2.4 “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的应用问题 | 第31-35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35-47页 |
3.1 案例研究 | 第35-36页 |
3.2 基于设计的研究 | 第36-37页 |
3.3 实施情境 | 第37-39页 |
3.3.1 课程介绍 | 第37页 |
3.3.2 研究参与者 | 第37-39页 |
3.4 数据收集 | 第39-43页 |
3.4.1 备课团队 | 第40页 |
3.4.2 问卷调查 | 第40-41页 |
3.4.3 课堂协商 | 第41-42页 |
3.4.4 课程作业 | 第42页 |
3.4.5 教学实践 | 第42-43页 |
3.4.6 共同研究 | 第43页 |
3.4.7 网络平台 | 第43页 |
3.5 数据分析 | 第43-47页 |
3.5.1 数据编码 | 第43-45页 |
3.5.2 分析策略及工具 | 第45-47页 |
第4章 迭代设计及结果 | 第47-73页 |
4.1 第一阶段:干预原型设计 | 第47-49页 |
4.1.1 前期研究成果的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4.1.2 “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的干预原型设计 | 第48-49页 |
4.2 第二阶段:第一轮迭代 | 第49-59页 |
4.2.1 实施背景 | 第49-50页 |
4.2.2 干预措施 | 第50-51页 |
4.2.3 研究发现 | 第51-56页 |
4.2.4 研究反思与干预模型的改进 | 第56-59页 |
4.3 第三阶段:第二轮迭代 | 第59-73页 |
4.3.1 实施背景 | 第59-60页 |
4.3.2 干预措施 | 第60-61页 |
4.3.3 研究发现 | 第61-69页 |
4.3.4 研究反思 | 第69-73页 |
第5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73-85页 |
5.1 两轮应用情况总结 | 第73-77页 |
5.2 理念作用机制探讨 | 第77-78页 |
5.3 典型共性问题分析 | 第78-79页 |
5.4 应用策略模型完善 | 第79-85页 |
5.4.1 赋权度的确定 | 第80页 |
5.4.2 渠道的特征分析 | 第80-81页 |
5.4.3 渠道的统筹应用 | 第81-85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 第85-9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5-88页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88-91页 |
6.2.1 研究方法论 | 第88-89页 |
6.2.2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 | 第89页 |
6.2.3 研究结果的价值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