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发展史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趋势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1 文献法 | 第17-18页 |
1.4.2 历史研究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当代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的阶段 | 第19-30页 |
2.1 建国十七年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初步形成 | 第19-22页 |
2.1.1 指导思想 | 第19-20页 |
2.1.2 目标 | 第20页 |
2.1.3 内容 | 第20-21页 |
2.1.4 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2.2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扭曲 | 第22-25页 |
2.2.1 指导思想 | 第23页 |
2.2.2 目标 | 第23-24页 |
2.2.3 内容 | 第24页 |
2.2.4 基本特征 | 第24-25页 |
2.3 改革开放时期学校道德教育恢复和发展 | 第25-30页 |
2.3.1 指导思想 | 第25-26页 |
2.3.2 目标 | 第26-27页 |
2.3.3 内容 | 第27-28页 |
2.3.4 基本特征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当代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的特点 | 第30-38页 |
3.1 理念变迁:从“无人德育”到“生命德育” | 第30-32页 |
3.1.1 改革开放前的“无人德育” | 第30-31页 |
3.1.2 改革开放后的“生命德育” | 第31-32页 |
3.2 走向变迁:从政治化到生活世界 | 第32-33页 |
3.2.1 脱离生活实际的德育政治化 | 第32页 |
3.2.2 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 | 第32-33页 |
3.3 目标变迁:从“臣民”到“公民” | 第33-35页 |
3.3.1 改革开放前“臣民”教育突出 | 第33-34页 |
3.3.2 改革开放后转向“公民”教育 | 第34-35页 |
3.4 学校道德教育的地位变迁:从确立、弱化到巩固 | 第35-38页 |
3.4.1 建国十七年德育地位确立 | 第35-36页 |
3.4.2“文化大革命”德育地位弱化 | 第36-37页 |
3.4.3 改革开放时期德育地位重新确立和巩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当代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的原因 | 第38-44页 |
4.1 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 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 家庭德育的影响 | 第40-42页 |
4.4 现代媒体的影响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当代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 第44-49页 |
5.1 逐步回归德育的本义 | 第44-45页 |
5.2 逐渐与核心素养教育相结合 | 第45-46页 |
5.3 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相结合 | 第46-48页 |
5.4 传统性与现代化相结合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