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生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习得过程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理由与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3 语料来源 | 第12-13页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1.4.1 形式—功能分析 | 第13-14页 |
1.4.2 频率分析 | 第14页 |
1.4.3 准确度分析 | 第14页 |
1.4.4 句法启动 | 第14-17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2.1 动结式述补结构的本体研究 | 第17-20页 |
2.1.1 定义 | 第17页 |
2.1.2 句法形式层面的研究 | 第17-19页 |
2.1.3 动结式语义指向与语义类别 | 第19-20页 |
2.1.4 语用层面的研究 | 第20页 |
2.2 动结式二语习得研究 | 第20-21页 |
2.3 动结式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口语发展过程研究 | 第23-53页 |
3.1 语料统计及数据分析标准 | 第23页 |
3.1.1 语料统计标准 | 第23页 |
3.1.2 数据分析标准 | 第23页 |
3.2 学生P的纵向发展过程 | 第23-35页 |
3.2.1 正确使用频率 | 第24-26页 |
3.2.2 自主使用与句法启动生成频率 | 第26-27页 |
3.2.3 自主使用正确频率 | 第27-29页 |
3.2.4 各句式使用率与正确使用相对频率 | 第29-31页 |
3.2.5 回避与泛化频率 | 第31-33页 |
3.2.6 内部多样性 | 第33-34页 |
3.2.7 小结 | 第34-35页 |
3.3 学生G的纵向发展过程 | 第35-42页 |
3.3.1 正确使用频率 | 第35-36页 |
3.3.2 自主使用与句法启动生成频率 | 第36-37页 |
3.3.3 自主使用正确频率 | 第37-38页 |
3.3.4 各句式使用频率与正确使用相对频率 | 第38-40页 |
3.3.5 回避与泛化频率 | 第40-41页 |
3.3.6 内部多样性 | 第41-42页 |
3.3.7 小结 | 第42页 |
3.4 习得阶段 | 第42-47页 |
3.5 两名被试的习得特点 | 第47-53页 |
3.5.1 学生P的习得特点 | 第47-48页 |
3.5.2 学生G的习得特点 | 第48-51页 |
3.5.3 几个突出特点与原因分析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笔语语料分析 | 第53-61页 |
4.1 使用频次分析 | 第53页 |
4.2 正确使用频率分析 | 第53-55页 |
4.3 各句式出现频率 | 第55-56页 |
4.4 各句式正确使用相对频率 | 第56-57页 |
4.5 各句式正确使用频率 | 第57-58页 |
4.6 泛化 | 第58-59页 |
4.7 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对教学过程的建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两名美国学生有效语料 | 第69-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