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3-43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3-19页 |
(一)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目标转向 | 第13-16页 |
(二) 民族村寨“新读书无用论”的兴起 | 第16-17页 |
(三) “学校繁荣”与“教育衰败”的隐忧 | 第17-19页 |
二、相关研究的述评 | 第19-39页 |
(一) 教育质量的内涵及评价研究 | 第19-26页 |
(二) 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 第26-29页 |
(三) 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问题研究 | 第29-36页 |
(四) 民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36-38页 |
(五) 既有研究不足的总结 | 第38-39页 |
三、本研究的基本设计 | 第39-43页 |
(一) 作为方法的民族教育问题 | 第40-41页 |
(二) 民生取向研究视角的确立 | 第41页 |
(三) 具体研究内容的设定 | 第41-42页 |
(四) 研究方式与方法的运用 | 第42-43页 |
第一章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方法论 | 第43-71页 |
一、教育质量评价的民生理念及文化规约性 | 第43-55页 |
(一) 教育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依存关系 | 第44-47页 |
(二) 文化多样性与“好教育”的民生意蕴 | 第47-50页 |
(三) 民族地区教育质量评价的文化特殊性 | 第50-55页 |
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立场 | 第55-62页 |
(一) 强调义务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特殊性 | 第55-57页 |
(二) 坚持义务教育普及与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 第57-59页 |
(三) 重视教育发展之于民生改善的功能实现 | 第59-61页 |
(四) 关注教育评价中“底层群众”的主体性 | 第61-62页 |
三、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考察指标的选取 | 第62-71页 |
(一) 既有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存在的不足 | 第63-64页 |
(二)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64-66页 |
(三) “人类学范式”的教育质量评价及指标选择 | 第66-71页 |
第二章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71-125页 |
一、田野点选择的方法论及基本情况 | 第71-77页 |
(一) 田野点选择的方法论设计 | 第71-74页 |
(二) 田野点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况 | 第74-76页 |
(三) 田野点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特征 | 第76-77页 |
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面临的具体问题 | 第77-116页 |
(一) “普九”达标存有失实 | 第77-91页 |
(二) 学业成绩普遍低下 | 第91-97页 |
(三) 上学读书“不划算” | 第97-107页 |
(四) 学生“流民群体”的社会隐忧 | 第107-111页 |
(五) 学校教育介入对传统文化的消解 | 第111-116页 |
三、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面临的主要矛盾 | 第116-125页 |
(一) 教育免费供给与“新读书无用”的现实困境 | 第117-119页 |
(二) 办学条件提升与教育质量滑坡的普遍难题 | 第119-122页 |
(三) 学校教育普及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双重冲突 | 第122-125页 |
第三章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面临问题的原因解析 | 第125-189页 |
一、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对义务教育质量的制约 | 第125-163页 |
(一) 信仰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冲突 | 第126-132页 |
(二) 民族语言文字导致的教育障碍 | 第132-140页 |
(三) 传统习俗制约学校教育的普及 | 第140-154页 |
(四) 民族文化心理诱导的教育放弃 | 第154-163页 |
二、社会生计类型对义务教育质量的制约 | 第163-173页 |
(一) 传统落后生计方式制约学校教育的需要 | 第163-167页 |
(二) “半工半耕”生计转型对义务教育的冲击 | 第167-173页 |
三、社会变迁及社会结构差异对教育质量的制约 | 第173-189页 |
(一) 社会结构变迁与民族群众的教育选择 | 第174-178页 |
(二) 社会文化“小传统”引发的教育失败 | 第178-184页 |
(三) 传统教育消解导致的教育结构缺失 | 第184-189页 |
第四章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价值定位 | 第189-209页 |
一、文化差异与教育知识价值确立的逻辑 | 第189-196页 |
(一) 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及其价值 | 第189-193页 |
(二) 教育知识价值确立的社会文化规约性 | 第193-196页 |
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价值确立 | 第196-209页 |
(一) 民族地区“半工半耕”社会的教育需要 | 第196-200页 |
(二)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质量优化的民生诉求 | 第200-203页 |
(三) 民生取向的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价值定位 | 第203-209页 |
第五章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原则及具体策略 | 第209-241页 |
一、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基本原则 | 第209-226页 |
(一) 正确对待教育改革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 第209-215页 |
(二) 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历史阶段规约性 | 第215-218页 |
(三) 重视教育改革的社会文化背景协同性 | 第218-220页 |
(四) 关注民族群众的现实民生境遇与教育需要 | 第220-223页 |
(五) 增强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教育学立场”意识 | 第223-226页 |
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具体建议 | 第226-241页 |
(一) 优先普及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 | 第226-229页 |
(二) 有效落实地方和校本课程 | 第229-231页 |
(三) 全面推进早期双语教学工作 | 第231-233页 |
(四) 构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 第233-235页 |
(五) 进一步发展和改善民族地区的民生状况 | 第235-241页 |
结语 | 第241-24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45-255页 |
附录 | 第255-259页 |
附录一:《夏格堂安红白喜事简办公约》 | 第255-256页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第256-259页 |
后记 | 第259-2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