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8-46页 |
1 概念辨析 | 第18-21页 |
1.1 留守儿童概念辨析 | 第18-19页 |
1.2 安全感概念辨析 | 第19-2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1-42页 |
2.1 安全感的理论研究 | 第21-24页 |
2.2 依恋安全感研究 | 第24-27页 |
2.3 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研究 | 第27-32页 |
2.4 安全感的社会认知研究 | 第32-36页 |
2.5 安全感的测量与干预研究 | 第36-40页 |
2.6 留守儿童安全感研究 | 第40-42页 |
3 研究述评 | 第42-46页 |
3.1 研究不足 | 第42-43页 |
3.2 研究趋势 | 第43-46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 | 第46-54页 |
1 选题分析 | 第46-48页 |
1.1 什么选择留守儿童 | 第46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46-48页 |
2 研究总体构想 | 第48-54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48页 |
2.2 研究思路 | 第48-49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49页 |
2.4 研究提纲 | 第49-50页 |
2.5 拟突破的重难点 | 第50页 |
2.6 研究对象 | 第50-51页 |
2.7 研究方法 | 第51-54页 |
第3章 留守儿童“安全——不安全感受”个案访谈 | 第54-66页 |
1 引言 | 第5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4-55页 |
2.1 研究设计 | 第54页 |
2.2 访谈过程 | 第54-55页 |
2.3 访谈对象 | 第55页 |
3 个案访谈记录 | 第55-61页 |
3.1 留守儿童“安全——不安全感受”的典型表现 | 第55-57页 |
3.2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影响因素 | 第57-59页 |
3.3 对于安全感相关因素的认知和判断 | 第59-61页 |
4 讨论 | 第61-65页 |
4.1 受访个案“安全——不安全感受”基本情况分析 | 第61-62页 |
4.2 家庭教养维系和巩固着儿童的安全感 | 第62-63页 |
4.3 关于社会支持的作用分析 | 第63页 |
4.4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分析 | 第63页 |
4.5 关于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社会认知特征分析 | 第63-64页 |
4.6 个案访谈讨论 | 第64-65页 |
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结构、问卷编制及标准化 | 第66-88页 |
1 引言 | 第66页 |
2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结构探索 | 第66-83页 |
2.1 内容分析 | 第66-69页 |
2.2 预测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 第69-71页 |
2.3 初测问卷的编制与分析 | 第71-75页 |
2.4 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75页 |
2.5 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75-80页 |
2.6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常模 | 第80-83页 |
3 讨论 | 第83-87页 |
3.1 关于留守儿童安全感问卷的内容结构 | 第83-85页 |
3.2 关于留守儿童安全感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第85-86页 |
3.3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常模分析 | 第86-87页 |
4 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征研究 | 第88-108页 |
1 引言 | 第88页 |
2 方法 | 第88-90页 |
2.1 样本 | 第88-89页 |
2.2 工具 | 第89-90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90页 |
3 结果 | 第90-98页 |
3.1 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 | 第90-91页 |
3.2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描述性统计 | 第91页 |
3.3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群体差异检验 | 第91-96页 |
3.4 人口学变量对安全感的回归分析 | 第96-98页 |
4 讨论 | 第98-106页 |
4.1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总体状况分析 | 第98页 |
4.2 性别差异分析 | 第98-99页 |
4.3 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 第99页 |
4.4 不同民族的差异分析 | 第99-100页 |
4.5 不同年级的差异分析 | 第100-101页 |
4.6 不同居住地(城镇、农村)的差异分析 | 第101页 |
4.7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分析 | 第101-102页 |
4.8 不同家庭类型的差异分析 | 第102页 |
4.9 不同留守类型的差异分析 | 第102-103页 |
4.10 不同学业成绩的差异分析 | 第103页 |
4.11 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差异分析 | 第103-104页 |
4.12 不同开始留守年龄的差异分析 | 第104页 |
4.13 不同沟通次数与不同回家次数的差异分析 | 第104-105页 |
4.14 不同托管对象的差异分析 | 第105页 |
4.15 人口学变量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回归分析 | 第105-106页 |
5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6章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效用研究 | 第108-130页 |
1 引言 | 第108-109页 |
2 方法 | 第109-110页 |
2.1 样本 | 第109页 |
2.2 工具 | 第109-110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110页 |
3 结果 | 第110-122页 |
3.1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 第110-111页 |
3.2 生活事件、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统计 | 第111-113页 |
3.3 生活事件与安全感、心理健康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 第113-116页 |
3.4 安全感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 | 第116-117页 |
3.5 安全感对生活事件、留守处境与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 | 第117-122页 |
4 讨论 | 第122-128页 |
4.1 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安全感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 第122-124页 |
4.2 留守儿童生活事件与安全感、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 第124-126页 |
4.3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调节效应分析 | 第126-127页 |
4.4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127-128页 |
5 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7章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 第130-148页 |
1 引言 | 第130-131页 |
2 方法 | 第131-133页 |
2.1 被试 | 第131-132页 |
2.2 工具 | 第132-133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133页 |
3 结果 | 第133-140页 |
3.1 各心理社会因素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133-134页 |
3.2 心理社会处境的分布类型 | 第134页 |
3.3 不同心理社会处境的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安全感 | 第134页 |
3.4 留守儿童安全感各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 | 第134-136页 |
3.5 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 第136页 |
3.6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心理社会因素模型探索 | 第136-140页 |
4 讨论 | 第140-145页 |
4.1 各心理社会因素的现状分析 | 第140-141页 |
4.2 不同心理社会处境的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安全感特点分析 | 第141-142页 |
4.3 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对安全感的影响分析 | 第142-144页 |
4.4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心理社会因素模型分析 | 第144-145页 |
5 小结 | 第145-148页 |
第8章 不同安全感的社会认知特征实验研究 | 第148-162页 |
1 引言 | 第148-149页 |
2 实验一:不同安全感的编码特点实验 | 第149-154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49-150页 |
2.2 被试筛选 | 第15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50-151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151-152页 |
2.5 讨论 | 第152-175页 |
2.6 小结 | 第175-154页 |
3 实验二:不同安全感的回忆特点实验 | 第154-156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54页 |
3.2 被试筛选 | 第15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154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154-155页 |
3.5 讨论 | 第155-156页 |
3.6 小结 | 第156页 |
4 实验三:不同安全感的再认特点实验 | 第156-160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156页 |
4.2 被试筛选 | 第156-15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157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157-159页 |
4.5 讨论 | 第159-160页 |
4.6 小结 | 第160页 |
5 总讨论 | 第160-162页 |
第9章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干预实验研究 | 第162-176页 |
1 引言 | 第162-163页 |
2 方法 | 第163-166页 |
2.1 团体辅导活动干预方案 | 第163-165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165页 |
2.3 评定工具 | 第165页 |
2.4 被试 | 第165-166页 |
2.5 统计分析 | 第166页 |
3 结果 | 第166-167页 |
3.1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 | 第166页 |
3.2 实验组与控制组安全感的前测、后测比较 | 第166-167页 |
3.3 控制组的前测和后测比较 | 第167页 |
4 团体辅导过程中的典型个案 | 第167-170页 |
4.1 访谈程序 | 第167-168页 |
4.2 访谈对象 | 第168-170页 |
5 讨论 | 第170-175页 |
5.1 着眼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 | 第170-171页 |
5.2 基于社会认知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 第171-172页 |
5.3 强化认知改善的效果,帮助调整情绪和行为训练 | 第172-173页 |
5.4 团体辅导干预实验的效果的分析 | 第173-174页 |
5.5 思考和启发 | 第174-175页 |
6 小结 | 第175-176页 |
第10章 总的讨论、结论与建议 | 第176-186页 |
1 总的讨论 | 第176-180页 |
1.1 方法学探讨 | 第176-177页 |
1.2 研究结果的综合讨论 | 第177-178页 |
1.3 本研究的价值及创新之处 | 第178-179页 |
1.4 本研究的不足及尚需深化的问题 | 第179-180页 |
2 总结论 | 第180-181页 |
3 对开展留守儿童安全感教育的建议 | 第181-186页 |
3.1 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从帮助建构安全感开始 | 第181页 |
3.2 区别不同的对象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感教育 | 第181-182页 |
3.3 家长在子女的安全感建构中应发挥关键作用 | 第182-183页 |
3.4 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建构留守儿童的安全感 | 第183页 |
3.5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观念 | 第183页 |
3.6 开展切实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 第183-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204页 |
附录 | 第204-222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课题研究情况 | 第222-224页 |
后记 | 第224-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