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少数民族教育论文--少数民族教育理论论文

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伦理教育研究--以富民小水井苗村为例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3页
导论第14-40页
    一、选题缘由第14-19页
        (一) 民族伦理教育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生动体现第14-15页
        (二) 伦理教育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接续、传承与变迁的关键第15-17页
        (三) 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中具有丰富内涵的伦理教育被忽视第17-18页
        (四) 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具有伦理教育的典型性与代表性第18-19页
    二、本研究的核心问题第19-20页
    三、已有研究的基础第20-31页
        (一) 与苗族伦理教育文化相关的研究第20-25页
        (二) 与滇北花苗“唱诗文化”相关的研究第25-31页
        (三)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扼要总结第31页
    四、研究设计第31-37页
        (一)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1-32页
        (二) 研究的方法第32-33页
        (三) 研究的意义第33页
        (四)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第33-34页
        (五) 研究中所使用重要概念界定第34-37页
    五、论文结构第37-40页
第一章 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的发生系统第40-84页
    第一节 滇北花苗族群社区形成的自然、历史条件第40-50页
        一、云南境内苗族分布特点第40-45页
        二、滇北花苗社区形成的自然条件第45-46页
        三、滇北花苗社区形成的历史条件第46-50页
    第二节 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的发展阶段第50-55页
        一、原生态民歌阶段第50-51页
        二、宗教整合阶段第51-52页
        三、非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第52-55页
    第三节 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的现实形态第55-84页
        一、选择富民小水井苗村为研究对象的依据第56-60页
        二、富民小水井苗村介绍第60-79页
        三、小水井村苗村“唱诗文化”现状考察第79-84页
第二章 滇北花苗“唱诗文化”与伦理教育之关系解析第84-110页
    第一节 滇北花苗“唱诗文化”的界定第84-99页
        一、什么是滇北花苗社区中的“唱诗文化”第84-88页
        二、滇北花苗“唱诗文化”活动的属性界定第88-95页
        三、“唱诗文化”在滇北花苗社区文化体系中的地位第95-99页
    第二节 滇北花苗“唱诗文化”与伦理教育的关系第99-110页
        一、花苗“唱诗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第99-102页
        二、花苗“唱诗文化”与伦理的关系第102-104页
        三、花苗“唱诗文化”与伦理教育的关系第104-110页
第三章 原生态民歌阶段:“宗教理性”与“族内平等”第110-136页
    第一节 原生态民歌阶段“唱诗文化”的教育人类学考察第110-122页
        一、滇北花苗社区“原生态”民歌的形成与发展第110-114页
        二、小水井苗村“原生态”民歌活动的结构及文化内涵第114-122页
    第二节 原生态民歌阶段“唱诗文化”的伦理教育要素解析第122-129页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第122-124页
        二、教育内容第124-127页
        三、教育媒体第127-129页
    第三节 原生态民歌阶段“唱诗文化”伦理教育内涵诠释第129-136页
        一、宗教理性教育第130-132页
        二、族内平等教育第132-136页
第四章 宗教整合阶段:“神道主义”与“文化共同体”第136-198页
    第一节 宗教整合阶段“唱诗文化”的教育人类学考察第136-161页
        一、滇北花苗社区基督教“唱诗班”的形成与发展第136-152页
        二、小水井苗村基督教“唱诗班”活动的结构及文化内涵第152-161页
    第二节 宗教整合阶段“唱诗文化”的伦理教育要素解析第161-182页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第161-163页
        二、教育内容第163-167页
        三、教育媒体第167-182页
    第三节 宗教整合阶段“唱诗文化”的伦理教育内涵诠释第182-198页
        一、神道主义宗教伦理教育第183-188页
        二、文化角色转换教育第188-192页
        三、文化共同体形成教育第192-198页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文化自觉”与“文化权力”第198-246页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阶段“唱诗文化”的教育人类学考察第199-220页
        一、滇北花苗社区“唱诗班”向“农民合唱团”的转换与发展第200-208页
        二、小水井苗村“农民合唱团”活动的结构及文化内涵第208-220页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阶段“唱诗文化”伦理教育要素解析第220-233页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第220-223页
        二、教育内容第223-227页
        三、教育媒体第227-233页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阶段“唱诗文化”伦理教育内涵诠释第233-246页
        一、社会主义社会伦理观教育第234-236页
        二、“文化自觉”观念的教育第236-240页
        三、“文化权力”观念的教育第240-246页
第六章 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传承中伦理教育的共性与策略第246-269页
    一、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伦理教育内涵之共性第246-252页
        (一) 滇北花苗族群文化共同体教育传承的主要方式第246-248页
        (二) 滇北花苗族群文化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第248-250页
        (三) 多元文化中花苗族群文化共同体自我发展的具体路径第250-252页
    二、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传承中伦理教育策略之思考第252-269页
        (一) 对花苗“石门坎现象”与“唱诗文化现象”的思索第253-260页
        (二) 当代滇北“唱诗文化”伦理教育传承的困境及原因分析第260-263页
        (三) 花苗“唱诗文化”伦理教育传承的策略第263-269页
结束语第269-272页
参考文献第272-281页
附录第281-296页
    附录一:考察点示意图第281-282页
    附录二:考察日志节选第282-285页
    附录三:在滇花苗族源的历史爬梳与花苗称谓由来的历史辨析第285-296页
后记第296页

论文共2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SSI测距的室内定位研究
下一篇:民生改善视域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研究--基于黔东南侗乡和凉山彝区的比较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