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7-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11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7-19页 |
一、民国时期四川彝区的社会转型 | 第19-29页 |
(一)彝区政治局面的“乱”与“治” | 第19-23页 |
(二)彝区文化的“封闭”与“开放” | 第23-29页 |
二、岭光电民族教育实践的目标 | 第29-39页 |
(一)民族主义话语下的民族权益诉求 | 第29-31页 |
(二)中心/边缘结构中的民族身份构建 | 第31-35页 |
(三)“中华民族”认知的构建 | 第35-39页 |
三、岭光电民族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39-49页 |
(一) 学校教育:私立斯补边民小学校的创办 | 第39-42页 |
(二) 社会教育:习俗改良与科技传播 | 第42-46页 |
(三) 岭光电民族教育实践的特点 | 第46-49页 |
四、岭光电民族教育实践的价值分析 | 第49-57页 |
(一)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 | 第49-51页 |
(二)发展科技教育:教育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 | 第51-52页 |
(三)重视民族文化教育: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 第52-54页 |
(四)强化民族国家认同:教育是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的基石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