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城区自行车道规划关键问题研究--以许昌市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1 自行车交通流理论 | 第13-14页 |
1.3.2 自行车交通需求 | 第14-15页 |
1.3.3 自行车道规划与设计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老城区道路交通问题 | 第18-26页 |
2.1 典型老城区交通现状 | 第18-23页 |
2.1.1 西安老城区 | 第18-20页 |
2.1.2 徐州老城区 | 第20-21页 |
2.1.3 开封老城区 | 第21-23页 |
2.2 老城区交通问题总结 | 第23-24页 |
2.3 自行车专用道规划的重要性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老城区自行车交通出行特征 | 第26-40页 |
3.1 自行车交通流基本特性 | 第26-29页 |
3.1.1 自行车基本特性 | 第26-27页 |
3.1.2 自行车交通流特点 | 第27-28页 |
3.1.3 自行车交通流模型 | 第28-29页 |
3.2 自行车交通出行特性 | 第29-35页 |
3.2.1 自行车交通时空分布 | 第29-32页 |
3.2.2 自行车流的路段分布特性 | 第32-34页 |
3.2.3 自行车流的交叉口运行特性 | 第34-35页 |
3.3 自行车出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7页 |
3.3.1 宏观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3.3.2 微观影响因素 | 第37页 |
3.4 老城区自行车交通问题 | 第37-39页 |
3.4.1 道路断面问题 | 第37页 |
3.4.2 机非混行问题 | 第37-38页 |
3.4.3 交通规划不合理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老城区自行车道规划 | 第40-51页 |
4.1 自行车道的类型 | 第40-41页 |
4.1.1 按设置方法分类 | 第40页 |
4.1.2 按功能等级分类 | 第40-41页 |
4.2 自行车道路规划原则 | 第41-43页 |
4.2.1 自行车干道规划原则 | 第41页 |
4.2.2 自行车道路交叉口规划原则 | 第41-42页 |
4.2.3 自行车道路网规划原则 | 第42-43页 |
4.3 自行车道路网规划方法 | 第43-45页 |
4.4 自行车道路交叉口规划 | 第45-48页 |
4.4.1 自行车道路交叉口类型 | 第45-46页 |
4.4.2 自行车道路交叉口影响因素 | 第46页 |
4.4.3 自行车右转弯专用道设计 | 第46-47页 |
4.4.4 停车线设计 | 第47页 |
4.4.5 自行车横道设计 | 第47-48页 |
4.4.6 自行车路网设计 | 第48页 |
4.5 自行车道交通环境设计 | 第48-50页 |
4.5.1 道路环境平静化 | 第48-50页 |
4.5.2 道路景观环境设计 | 第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老城区自行车道设计 | 第51-81页 |
5.1 许昌市老城区交通现状 | 第51-55页 |
5.1.1 道路交通现状 | 第51-52页 |
5.1.2 自行车出行特征调查 | 第52-54页 |
5.1.3 自行车交通存在的问题 | 第54-55页 |
5.2 国内外自行车道路设计经验借鉴 | 第55-60页 |
5.2.1 哥本哈根 | 第55-56页 |
5.2.2 英国 | 第56-58页 |
5.2.3 广州 | 第58-59页 |
5.2.4 上海 | 第59页 |
5.2.5 经验借鉴 | 第59-60页 |
5.3 许昌市老城区自行车交通需求预测 | 第60-65页 |
5.4 许昌市老城区自行车交通发展目标及策略 | 第65-66页 |
5.5 许昌市老城区自行车道设计 | 第66-80页 |
5.5.1 自行车道网络的组成 | 第66-67页 |
5.5.2 自行车通勤网络设计 | 第67-71页 |
5.5.3 自行车休闲路网设计 | 第71-73页 |
5.5.4 自行车专用通道设计 | 第73-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