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结果 | 第10-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结果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2章 团队凝聚力相关的文献研究 | 第13-25页 |
2.1 团队凝聚力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14-15页 |
2.3 知识型员工管理理论 | 第15-16页 |
2.4 团体动力学理论 | 第16-17页 |
2.5 组织行为学理论 | 第17页 |
2.6 团队凝聚力影响因素研究 | 第17-19页 |
2.7 团队凝聚力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 | 第19-21页 |
2.7.1 从整体角度研究关系问题 | 第19-20页 |
2.7.2 从个体角度研究关系问题 | 第20-21页 |
2.8 DR集团转型期凝聚力影响因素归纳 | 第21-25页 |
2.8.1 组织吸引力 | 第23页 |
2.8.2 文化向心力 | 第23-24页 |
2.8.3 情感维持力 | 第24页 |
2.8.4 外部环境 | 第24-25页 |
第3章 DR集团战略转型期团队凝聚力研究设计与分析 | 第25-36页 |
3.1 DR集团受访团队的凝聚力的量化指标选取 | 第25-30页 |
3.1.1 访谈方法及提纲设计 | 第25-27页 |
3.1.2 访谈成果对凝聚力影响因素进行补充 | 第27-30页 |
3.2 DR集团受访团队的凝聚力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 | 第30-34页 |
3.2.1 调查问卷的发放 | 第30页 |
3.2.2 调查问卷的结构以及题目的设计 | 第30-34页 |
3.2.3 问卷调查的发放实施 | 第34页 |
3.3 DR集团被调查团队的数据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第4章 DR公司团队凝聚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1页 |
4.1 DR集团抽样团队基本状况展示 | 第36-38页 |
4.1.1 样本团队年龄分布情况 | 第36页 |
4.1.2 样本团队性别构成情况 | 第36页 |
4.1.3 样本团队学历构成情况 | 第36页 |
4.1.4 样本团队入职年限的情况 | 第36-37页 |
4.1.5 样本团队成长地域情况 | 第37页 |
4.1.6 样本团队人员规模信息 | 第37页 |
4.1.7 样本团队人员职务级别信息 | 第37-38页 |
4.2 DR集团样本团队凝聚力的现状 | 第38-39页 |
4.2.1 DR集团样本团队凝聚力整体情况 | 第38页 |
4.2.2 DR集团团队凝聚力在不同单位的情况 | 第38-39页 |
4.3 DR集团样本团队凝聚力及影响因素状况 | 第39-41页 |
4.3.1 DR集团样本团队影响团队凝聚力主要因素 | 第39页 |
4.3.2 DR集团样本团队影响团队凝聚力次要因素 | 第39页 |
4.3.3 需剔除的影响团队凝聚力的因素 | 第39-40页 |
4.3.4 开放性问题所提到的影响因素 | 第40-41页 |
第5章 DR公司团队凝聚力提升对策 | 第41-45页 |
5.1 DR集团转型期凝聚力提升的基本层面 | 第41-42页 |
5.1.1 个体-细胞层面 | 第41页 |
5.1.2 团队-器官层面 | 第41-42页 |
5.1.3 企业-躯体层面 | 第42页 |
5.2 提升DR集团转型期团队凝聚力的策略及改进方案 | 第42-44页 |
5.2.1 个体-细胞层面,鼓励团队成员在企业内部创业 | 第42-43页 |
5.2.2 团队-器官层面,引导团队成为员工自主创新的平台 | 第43页 |
5.2.3 企业-躯体层面,搭建团队及成员成长的舞台 | 第43-44页 |
5.3 策略执行和风险控制 | 第44-45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6.1 研究结论及评价 | 第45页 |
6.2 尚待进一步研讨的问题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1:《DR集团战略转型期团队凝聚影响因素》访谈题纲 | 第49-51页 |
附录2:《DR集团战略转型期团队凝聚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51-54页 |
附录3: 表格清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