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12-15页 |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第四节语料来源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蒙古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类型 | 第18-40页 |
| 第一节 汉语趋向补语的意义 | 第18-29页 |
| 一、汉语趋向补语的本义 | 第18-20页 |
| 二、汉语趋向补语的引申义 | 第20-29页 |
| 第二节 蒙古学生使用趋向补语的偏误类型 | 第29-40页 |
| 一、趋向补语混用 | 第30-31页 |
| 二、趋向补语位置错误 | 第31-34页 |
| 三、遗漏偏误 | 第34-35页 |
| 四、误代偏误 | 第35-36页 |
| 五、误加偏误 | 第36页 |
| 六、回避偏误 | 第36-40页 |
| 第三章 蒙古学生产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偏误的原因分析 | 第40-48页 |
| 第一节 母语背景及其负迁移 | 第40-42页 |
| 第二节 趋向补语本身的复杂性 | 第42-44页 |
| 第三节 汉语趋向补语教学上的偏差 | 第44-48页 |
|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 | 第44-45页 |
| 二、教材分析 | 第45-48页 |
| 第四章 对蒙汉语趋向补语教学对策 | 第48-53页 |
| 第一节 针对母语负迁移的教学对策 | 第48页 |
| 第二节 针对趋向补语本身的复杂性的教学对策 | 第48-50页 |
| 一、巩固现有的知识 | 第49页 |
| 二、加强操练 | 第49页 |
| 三、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别 | 第49-50页 |
| 第三节 针对趋向补语教学上的偏差的对策 | 第50-53页 |
| 一、教师讲解方面 | 第50页 |
| 二、教材方面 | 第50-51页 |
| 三、教学环境 | 第51页 |
| 四、对待学生态度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录 | 第57-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