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 选题的来源 | 第11-12页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一) 教材 | 第12页 |
(二) 教科书 | 第12-13页 |
(三) 教科书的使用 | 第13页 |
(四) 教科书观 | 第13-15页 |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四、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6-19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6-17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7-19页 |
五、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3页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二) 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历史教科书发展沿革 | 第23-35页 |
第一节 历史教科书改革的发展历程 | 第23-31页 |
一、 历史教科书的渊源 | 第23-24页 |
二、 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的变革 | 第24-28页 |
三、 新中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变革 | 第28-31页 |
第二节 传统中学历史教科书改革动因探究 | 第31-35页 |
一、 教科书的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建构相脱节 | 第31-32页 |
二、 哲学视角下中学历史教科书变革之诱因——矛盾的普遍性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对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教科书变革的分析 | 第35-45页 |
第一节 教科书内容的变革 | 第35-37页 |
一、 教科书版本单一,内容缺乏丰富性 | 第35-36页 |
二、 教科书的“偏、难、繁、旧”的重新审视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新课程背景下教科书体系的调整 | 第37-40页 |
一、 教科书体系由单一变为多样化 | 第37-38页 |
二、 教科书与其他课程资源的关联性加强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对教科书变革的思考:应用教科书需把握讲授的“度” | 第40-45页 |
一、 应用讲授法需详略得当 | 第40-42页 |
二、 讲授教科书需将讲授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 第42-43页 |
三、 教科书的讲授在时间安排上需适中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教科书需活用——基于“静态教科书”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45-59页 |
第一节“静态教科书”存在之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 第45-53页 |
一、 “静态教科书”存在之问题 | 第46-48页 |
二、 解决“静态教科书”问题之策略 | 第48-53页 |
第二节 摒弃教科书“静态性”之策略——教科书的活用 | 第53-59页 |
一、 教科书的活用 | 第53-54页 |
二、 基于“教科书活用”的思考 | 第54-59页 |
第四章 构建中学历史“教科书活用”体系的策略 | 第59-69页 |
第一节 协调好教师、教科书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 第59-61页 |
一、 教科书——学生获得社会经验的向导 | 第59-60页 |
二、 历史教师——学生个人经验通达社会经验的引路者 | 第60-61页 |
第二节 教师融于历史教学中,将艺术与教学融为一体 | 第61-63页 |
一、 教师表演能力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 第62页 |
二、 教师应善于表演,重塑历史情节 | 第62-63页 |
第三节 教师在教学中需注意“教、学、思、行” | 第63-69页 |
一、 教、思、行 | 第63-66页 |
二、 学、思、行 | 第66-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