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字书、字典、词典论文--词典论文

《古今汉语词典》旧读、又读辨证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凡例第11-12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27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第12-13页
 第二节 旧读和又读的研究现状第13-25页
  一、旧读的研究现状第13-20页
   (一) 旧读名称的由来及发展演变第13-14页
   (二) 前人对旧读的有关论述第14-20页
  二、又读的研究现状第20-25页
   (一) 又读名称的由来及发展演变第20-21页
   (二) 前人对又读的有关论述第21-25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目标及意义第25-27页
  一、词典对研究的支撑第25页
  二、研究的方法第25-26页
   (一) 封闭式穷尽性的语料库语料研究法第25-26页
   (二) 归纳法、内部参证法与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26页
   (三) 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26页
  三、研究的目标第26页
  四、研究的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古今汉语词典》旧读的音切来源第27-70页
 第一节 《古今汉语词典》非破读音旧读第27-49页
  一、非破读音旧读的类型第27-48页
   (一) 旧韵音型第27-32页
   (二) 文白异读型第32-35页
   (三) 同义又音型第35-37页
   (四) 强制统读型第37-40页
   (五) 口语音变型第40-43页
   (六) 其他第43-48页
  二、非破读音旧读的特徵第48-49页
 第二节 《古今汉语词典》破读音旧读第49-70页
  一、《古今》标注为旧读的破读的类型第49-50页
   (一) 破读义今仅见於文献第49-50页
   (二) 破读义今文献、口语皆见第50页
  二、破读音按旧读处理的依据第50-68页
  三、哪些破读音不能按旧读处理第68-70页
第三章 《古今汉语词典》又读的音切来源第70-80页
 第一节 《古今汉语词典》又读的类别第70-78页
  一、传统上的同义异读第70-76页
  二、两音今皆习用的同义异读第76-78页
 第二节 《古今汉语词典》的旧时又读音第78-80页
第四章 《古今汉语词典》旧读、又读评述第80-117页
 第一节 旧读标注中的问题第80-94页
  一、非破读音旧读标注中的问题第80-86页
   (一) 己剔除的同义又音混入旧读第80页
   (二) 又读混入旧读第80-82页
   (三) 旧读所辖义项有问题第82-83页
   (四) 旧读不当第83-86页
  二、破读音旧读标注中的问题第86-94页
   (一) 统读不当第86-89页
   (二) 旧读不当第89-90页
   (三) 旧读所辖义项有问题第90-92页
   (四) 相同情形而未标注旧读第92-94页
 第二节 又读标注中的问题第94-103页
  一、别义异读处理为又读第94-96页
  二、旧读混入又读第96-97页
  三、又读不当第97-103页
 第三节 韵书上生僻同义异读词的审音订音第103-114页
  一、从义同、义近通用词的读音第103-105页
  二、从声符字、同声符的形声字的读音第105-109页
  三、从不易引起意义混淆的读音第109-110页
  四、古清入声字若有阴平读法则从阴平读法第110-111页
  五、联绵字从双声、叠韵或双声叠韵读法第111-112页
  六、地名、姓氏坚持“名从主人”的原则第112-114页
 第四节 如何界定旧读和又读第114-115页
  一、什麽是旧读第114页
  二、什麽是又读第114页
  三、旧读和又读的界定第114-115页
 第五节 现代语文字典、词典如何处理旧读和又读第115-117页
  一、旧读的标注第115-116页
   (一) 非破读音旧读的标注第115-116页
   (二) 破读音旧读的标注第116页
  二、又读的标注第116-117页
结语第117-119页
徵引文献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4页
附录1:《古今》又读的音切来源表第124-130页
附录2: 《古今》又读词在《新华》和《现汉》中的注音情况表第130-135页
附录3: 《古今》又读词在《大字典》等辞书中的注音情况表第135-139页
附录4: 《国音常用字汇》又读词表第139-143页
附录5: 《国音常用字汇》文白异读词表第143-145页
後记第145-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菲律宾华裔青少年的华语环境、华语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下一篇:泰国尖竹汶职业技术学校汉语教学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