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戏剧音乐理论论文--歌剧、歌舞剧音乐论文

歌剧《刘胡兰》的艺术特征及其唱段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8-10页
第一章 中国歌剧发展的历程第10-14页
 一、 中国歌剧发展的萌芽期(1920 年至 1942 年)第10-11页
 二、 中国歌剧创作的发展期第11-12页
  (一) 中国歌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1942 年至 1950 年)第11页
  (二) 中国歌剧创作的第二次高潮(1950 年至 1966 年)第11-12页
 三、 中国歌剧发展的停滞期(1966 年至 1976 年)第12页
 四、 中国歌剧发展的低谷期(1976 年至 1979 年)第12-13页
 五、 中国歌剧发展的复苏期(1979 年至今)第13-14页
第二章 歌剧《刘胡兰》的创作过程及艺术特征第14-23页
 一、 歌剧《刘胡兰》的创作过程第14-15页
 二、 歌剧《刘胡兰》的艺术特征第15-23页
  (一) 刘胡兰的人物形象特征第15-16页
   1、原型人物形象第15页
   2、音乐形象第15-16页
  (二) 歌剧《刘胡兰》的音乐创作特征第16-23页
   1、音乐素材的运用第16-18页
   2、戏曲音乐的借鉴第18-20页
   3、乐队伴奏乐器的民族化第20-21页
   4、西洋乐器及演唱技法的借鉴第21-23页
第三章 对歌剧《刘胡兰》唱段的分析——以《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借月光再看看我的家乡》为例第23-33页
 一、 《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的综合分析第23-28页
  (一) 唱段背景及音乐结构分析第23-27页
  (二) 速度处理第27-28页
 二、 《借月光再看看我家乡》的综合分析第28-33页
  (一) 唱段背景及音乐结构分析第28-31页
  (二) 速度处理第31-33页
第四章 歌剧《刘胡兰》的美学思想追求及其影响第33-36页
 一、 歌剧《刘胡兰》的美学思想第33-34页
 二、 歌剧《刘胡兰》的影响第34-36页
结语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40页
致谢第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威尔第歌剧《埃尔纳尼》中席尔瓦公爵的形象分析及演唱研究
下一篇:歌剧《赵氏孤儿》程婴角色重塑--兼论男中音声部在歌剧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