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前言 | 第9-11页 |
| ·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的目的与假设 | 第10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 2 绪论 | 第11-24页 |
| ·心理求助概念综述 | 第11页 |
| ·心理求助的意图、意愿、态度与行为 | 第11-17页 |
| ·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 | 第12-14页 |
| ·原型/意愿理论 | 第14-16页 |
| ·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 | 第16页 |
| ·寻求专业心理帮助行为的研究 | 第16-17页 |
| ·性别与心理求助的关系 | 第17-18页 |
| ·心理咨询情境因素研究 | 第18-24页 |
| ·污名研究 | 第19页 |
| ·自我表露预期效用和预期风险 | 第19-20页 |
| ·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 | 第20-21页 |
| ·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 | 第21页 |
| ·直接和间接求助经历 | 第21-23页 |
| ·资源的可获得性 | 第23-24页 |
| 3 研究对象与工具 | 第24-29页 |
|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 ·从未求助组 | 第24页 |
| ·高意愿从未求助组 | 第24页 |
| ·主动求助组 | 第24-25页 |
| ·被试的一般情况 | 第25页 |
|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 ·心理求助的意愿问卷 | 第25页 |
| ·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自我污名量表 | 第25页 |
| ·自我表露的预期结果量表 | 第25-26页 |
| ·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卷 | 第26页 |
| ·对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态度问卷 | 第26页 |
| ·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量表 | 第26页 |
| ·心理资源的可获得性问卷 | 第26页 |
| ·间接求助经历问卷 | 第26页 |
| ·正式施测问卷信效度分析 | 第26-28页 |
| ·信度分析 | 第26-27页 |
| ·相容/区分、校标效度 | 第27-28页 |
| ·统计工具 | 第28-29页 |
| 4 实证研究 | 第29-44页 |
| ·研究1—与咨询情境相关的因素对大学生求助意愿和行为的影响 | 第29-33页 |
| ·研究对象和工具 | 第29页 |
| ·各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 第29-30页 |
| ·求助意愿的结构方程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 | 第30页 |
| ·心理求助行为的二分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0-31页 |
| ·结论 | 第31页 |
| ·讨论 | 第31-33页 |
| ·研究2—与咨询情境相关的因素对高意愿者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 第33-37页 |
| ·研究对象和工具 | 第33页 |
| ·两组学生各量表评分比较 | 第33页 |
| ·求助行为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第33-34页 |
| ·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和作为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4-35页 |
| ·结论 | 第35页 |
| ·讨论 | 第35-37页 |
| ·研究3—不同性别大学生实施心理求助行为的决策路径 | 第37-42页 |
| ·研究对象和工具 | 第37页 |
| ·不同组别被试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37-39页 |
| ·女生求助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 ·男生求助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第40页 |
| ·结论 | 第40页 |
| ·讨论 | 第40-42页 |
| ·总结与建议 | 第42-43页 |
| ·局限与展望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 附录 | 第52-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