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否定副词“空”和“虚”的比较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零 绪论 | 第10-13页 |
| ·研究现状和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 ·内容安排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空”与“虚”的句法分布与搭配方式 | 第13-28页 |
| ·预设否定副词的句法形式共性 | 第13-15页 |
| ·句法成分的结构特点 | 第15-20页 |
| ·单动和叠动 | 第15-16页 |
| ·真宾和准宾 | 第16-18页 |
| ·状中和动补 | 第18-19页 |
| ·兼语和连动 | 第19-20页 |
| ·搭配动词的静态分类 | 第20-22页 |
| ·搭配对象的语义特征 | 第22-23页 |
| ·否定副词叠加的组合搭配 | 第23-26页 |
| ·双重叠加式 | 第23-26页 |
| ·多重叠加式 | 第26页 |
| ·小结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空”与“虚”的语义特点与语体特征 | 第28-39页 |
| ·基本语义 | 第28-30页 |
| ·个性特点 | 第30-36页 |
| ·语体特征 | 第36-38页 |
| ·语体色彩 | 第36-37页 |
| ·语体风格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空”与“虚”的主观程度与表达效果 | 第39-51页 |
| ·主观性程度 | 第39-40页 |
| ·主观情态 | 第40-50页 |
| ·主观视角 | 第41-43页 |
| ·主观情感 | 第43-46页 |
| ·主观认识 | 第46-47页 |
| ·主观立场 | 第47-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空”与“虚”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 | 第51-60页 |
| ·语法化的历程与动因 | 第51-56页 |
| ·“空”语法化的语义和句法条件 | 第51-54页 |
| ·“虚”语法化的语义和句法条件 | 第54-56页 |
| ·语法化的机制 | 第56-59页 |
| ·认知隐喻 | 第56-57页 |
| ·语用推理 | 第57-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语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后记 | 第65-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