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66页 |
·奶制品中蛋白质检测的意义 | 第16-17页 |
·奶和奶粉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7-19页 |
·标准奶和奶粉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7-18页 |
·劣质奶和奶粉的掺伪化学成分 | 第18-19页 |
·蛋白质的组成及性质 | 第19-30页 |
·蛋白氨基酸 | 第20-23页 |
·蛋白质的合成与水解 | 第23-24页 |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 第24-30页 |
·蛋白质的高分子性质 | 第24页 |
·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及等电点性质 | 第24-25页 |
·蛋白质的极谱特性 | 第25页 |
·蛋白质的水合作用 | 第25-26页 |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 第26页 |
·蛋白质的显色反应 | 第26-30页 |
·氨基酸的 -氨基及 -羧基反应 | 第30页 |
·蛋白质的检测方法 | 第30-48页 |
·凯氏定氮法 | 第31-34页 |
·凯氏定氮法的测量原理 | 第31-32页 |
·凯氏定氮法在国内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 第32页 |
·凯氏定氮法在国外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 第32-33页 |
·凯氏定氮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33-34页 |
·燃烧定氮法 | 第34-38页 |
·燃烧定氮法的测量原理 | 第34-36页 |
·燃烧定氮法在国内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 第36页 |
·燃烧定氮法在国外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 第36-37页 |
·燃烧定氮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37-38页 |
·近红外光谱法 | 第38-40页 |
·近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近红外光谱法在国内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 第39页 |
·近红外光谱法在国外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 第39页 |
·近红外光谱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39-40页 |
·比色法 | 第40-43页 |
·比色法的测量原理 | 第40-41页 |
·双缩脲法 | 第41页 |
·Folin-酚试剂法 | 第41-42页 |
·BCA 法 | 第42页 |
·考马斯亮蓝法 | 第42-43页 |
·茚三酮法 | 第43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43-45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 第44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 第44-45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45页 |
·毛细管凝胶电泳法 | 第45-46页 |
·毛细管凝胶电泳法的基本原理 | 第45页 |
·毛细管凝胶电泳法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 第45-46页 |
·毛细管凝胶电泳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46页 |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 | 第46-47页 |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 第46-47页 |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 第47页 |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47页 |
·其它方法 | 第47-48页 |
·蛋白质的检测仪器 | 第48-52页 |
·多用型蛋白质检测仪器 | 第48-50页 |
·进口多用型蛋白质检测仪器 | 第48-50页 |
·国产多用型蛋白质检测仪器 | 第50页 |
·专用型蛋白质检测仪器 | 第50-51页 |
·进口专用型蛋白质检测仪器 | 第50-51页 |
·国产专用型蛋白质检测仪器 | 第51页 |
·现有蛋白质检测仪器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51-52页 |
·本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6页 |
第2章 牛奶总蛋白快速检测的仪器和方法的研究 | 第66-86页 |
·检测仪器 | 第67-74页 |
·仪器总体设计 | 第67-68页 |
·吸收池的选择 | 第68页 |
·光电传感器选型 | 第68-70页 |
·色散系统设计 | 第70-71页 |
·光谱仪模块电控系统设计 | 第71-74页 |
·控制器 | 第72页 |
·A/D 转换器 | 第72页 |
·电源电路 | 第72-73页 |
·电平转换电路 | 第73页 |
·信号调理电路 | 第73页 |
·系统软件 | 第73-74页 |
·实验部分 | 第74-77页 |
·仪器 | 第74页 |
·试剂 | 第74-75页 |
·牛奶样品收集 | 第75页 |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短波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 | 第75-76页 |
·凯氏定氮法测定样品总蛋白含量 | 第76页 |
·PLS 建模过程 | 第76-7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7-81页 |
·异常样品剔除 | 第77-79页 |
·光谱数据预处理 | 第79-80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校验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第3章 奶制品中真蛋白快速检测的仪器和方法研究 | 第86-106页 |
·检测仪器 | 第87-92页 |
·仪器总体设计 | 第87-89页 |
·光源 | 第88页 |
·比色池 | 第88页 |
·检测器 | 第88-89页 |
·微处理器 | 第89页 |
·存储器 | 第89页 |
·人机交互设备 | 第89页 |
·硬件电路 | 第89-91页 |
·系统软件 | 第91-92页 |
·实验部分 | 第92-94页 |
·仪器 | 第92页 |
·试剂 | 第92页 |
·检测原理 | 第92-93页 |
·试验方法 | 第93-94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93页 |
·测量 | 第93-9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2页 |
·蛋白质试剂吸收光谱 | 第94-95页 |
·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比试验 | 第95页 |
·标准曲线 | 第95-96页 |
·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96页 |
·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96-97页 |
·测量结果的重复性 | 第97页 |
·非蛋白氮干扰物试验 | 第97-98页 |
·方法及仪器的验证 | 第98-99页 |
·与奶粉蛋白校准物质的比对 | 第98-99页 |
·与商品化检测方法和仪器的对比 | 第99页 |
·实际样品检测 | 第99-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第4章 奶制品中皮革水解蛋白快速检测的仪器和方法研究 | 第106-126页 |
·检测仪器 | 第108-113页 |
·仪器总体设计 | 第108-110页 |
·多通道消解槽 | 第109页 |
·供电电源 | 第109页 |
·加热器 | 第109-110页 |
·温度传感器 | 第110页 |
·温度采集电路 | 第110页 |
·微处理器 | 第110页 |
·人机交互设备 | 第110页 |
·消解系统硬件电路 | 第110-111页 |
·温度控制算法 | 第111-112页 |
·消解系统软件 | 第112-113页 |
·实验部分 | 第113-115页 |
·仪器 | 第113页 |
·试剂 | 第113-114页 |
·检测原理 | 第114页 |
·试验方法 | 第114-115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114页 |
·羟脯氨酸的测定 | 第114-11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2页 |
·羟脯氨酸显色产物吸收光谱图 | 第115页 |
·标准曲线 | 第115-116页 |
·仪器验证 | 第116-117页 |
·高温催化消解法消解条件考察 | 第117-120页 |
·硫酸浓度的影响 | 第117页 |
·硫酸体积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消解时间的影响 | 第119页 |
·消解温度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消解条件的选择 | 第120页 |
·高温催化消解法回收率考察 | 第120-121页 |
·消解方法验证 | 第121-122页 |
·对皮革水解蛋白粉标物的测定 | 第121页 |
·与国标水解法的比对 | 第121-122页 |
·小结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6页 |
第5章 奶制品中乳蛋白及掺杂植物蛋白检测方法初步研究 | 第126-140页 |
·检测方法的选择 | 第126-128页 |
·牛奶蛋白质 | 第127页 |
·大豆蛋白质 | 第127-128页 |
·方法选择 | 第128页 |
·实验部分 | 第128-130页 |
·实验仪器 | 第128页 |
·试剂 | 第128-129页 |
·仪器操作条件 | 第129页 |
·缓冲溶液的配置 | 第129页 |
·样品制备 | 第129-1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0-138页 |
·分离条件的选择 | 第130-134页 |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选择 | 第131-132页 |
·背景电解质酸度的选择 | 第132页 |
·尿素浓度的选择 | 第132-134页 |
·分离电压和柱温 | 第134页 |
·牛乳蛋白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 第134-136页 |
·5 种乳蛋白的分离 | 第134-135页 |
·标准曲线和检测限 | 第135-136页 |
·重现性与回收率 | 第136页 |
·大豆蛋白质定性分析 | 第136-137页 |
·牛奶和奶粉中大豆蛋白质的检测 | 第137-138页 |
·小结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0-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