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教育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教育学分支论文--教育管理学论文--教育评价论文

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导论第11-35页
 一、问题提出第11-15页
 二、文献述评第15-26页
 三、理论基础第26-29页
 四、研究思路第29-31页
 五、研究框架第31-32页
 六、研究价值第32-35页
第一章 发展性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背景第35-45页
 一、发展性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政策背景第35-37页
  (一) 发展性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背景下的相关政策第35-36页
  (二) 相关政策对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价值分析第36-37页
 二、发展性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实践背景第37-41页
  (一) 发展性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现状第37-40页
  (二) 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现状的原因分析第40-41页
 三、发展性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理论背景第41-45页
  (一) 发展性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背景下的相关理论第41-43页
  (二) 相关理论对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作用分析第43-45页
第二章 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内涵与特征第45-55页
 一、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内涵第45-51页
  (一) 评价主体概念厘定第45-48页
  (二) 多元评价主体内涵阐析第48-51页
 二、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特征第51-55页
  (一) 价值需求的多样性第51-52页
  (二) 主体构成的多源性第52页
  (三) 参与路径的多维性第52-53页
  (四) 组合方式的灵活性第53-54页
  (五) 主体关系的和协性第54-55页
第三章 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结构第55-71页
 一、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结构的功能第55-62页
  (一) 多元评价主体结构的整体功能第56-59页
  (二) 多元评价主体结构的要素功能第59-62页
 二、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结构的模型第62-67页
  (一) 多元评价主体的宏观结构第62-65页
  (二) 多元评价主体的微观结构第65-67页
 三、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结构的特征第67-71页
  (一) 功能结构的发展性第67页
  (二) 网络结构的稳定性第67-68页
  (三) 关系结构的动态性第68页
  (四) 信息结构的开放性第68-69页
  (五) 体系结构的层次性第69-71页
第四章 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运行机制第71-83页
 一、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运行机构第72-74页
  (一) 多元评价主体运行的调控机构第72-73页
  (二) 多元评价主体运行的执行机构第73-74页
 二、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运行制度第74-83页
  (一) 多元主体评价方案的制定第74-77页
  (二) 多元主体评价信息的搜集第77-79页
  (三) 多元主体评价信息的反馈第79-81页
  (四) 多元主体评价信息的使用第81-83页
第五章 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运作的支持条件第83-93页
 一、提升评价主体素养第83-85页
  (一) 评价主体的观念第83-84页
  (二) 评价主体的能力第84页
  (三) 评价主体的技术第84-85页
 二、搭建评价网络平台第85-87页
  (一) 网络平台的信息交流第85-86页
  (二) 网络平台的资源共享第86页
  (三) 网络平台的远程培训第86-87页
 三、完善评价环境建设第87-89页
  (一) 交互协作环境第87-88页
  (二) 信息资源环境第88页
  (三) 管理监控环境第88-89页
  (四) 评价激励环境第89页
 四、推进文化制度革新第89-93页
  (一) 功利型考试文化的变革第89-90页
  (二) 控制型教学文化的变革第90页
  (三) 标准化招考制度的改革第90-91页
  (四) 唯学历用人制度的改革第91-93页
结论与反思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附录第99-103页
 附录1:图引第99页
 附录2:表引第99页
 附录3:访谈提纲第99-103页
后记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省重点开发区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下一篇:从获得到参与:新课改教学创新的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