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场理论的驾驶行为建模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5页 |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交通流理论对微观交通建模日益关注 | 第17页 |
·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 第17-18页 |
·驾驶辅助系统在车辆中的广泛应用 | 第18页 |
·心理学在交通领域日渐广泛的应用 | 第18-19页 |
·交通管理与控制的需要 | 第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为驾驶行为建模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 第19-20页 |
·为驾驶员辅助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 第20页 |
·为道路交通安全提供理论支持 | 第20-21页 |
·为交通仿真提供技术支持 | 第21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写作思路 | 第22-23页 |
·论文结构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25页 |
第2章 驾驶行为模型研究综述 | 第25-45页 |
·跟驰模型 | 第25-36页 |
·GM 模型 | 第26-28页 |
·期望间距模型 | 第28-30页 |
·安全间距模型 | 第30-31页 |
·心理-生理模型 | 第31-32页 |
·综合加速度模型 | 第32-33页 |
·反应时间的界定 | 第33页 |
·基于统计物理角度的跟驰模型建模 | 第33-36页 |
·换道模型 | 第36-40页 |
·综合换道模型 | 第36-39页 |
·间隙接受模型 | 第39-40页 |
·综合驾驶行为模型 | 第40-42页 |
·驾驶行为建模的发展趋势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 基于心理场的驾驶行为模型框架 | 第45-57页 |
·心理场理论 | 第45-49页 |
·物理学中的场 | 第45-46页 |
·心理场理论 | 第46-48页 |
·心理场与物理场的区别 | 第48-49页 |
·建模思路 | 第49-51页 |
·驾驶员心理场模型的建立 | 第51-55页 |
·心理场基本场强的确定 | 第51-52页 |
·等势线的构建 | 第52-54页 |
·驾驶员心理场模型建立 | 第54页 |
·模型参数分析 | 第54-55页 |
·基于心理场的驾驶行为模型框架的构建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基于驾驶员心理场的 GM 跟驰模型 | 第57-87页 |
·建模思路 | 第57-58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8-62页 |
·驾驶员心理场在 GM 跟驰模型中的应用 | 第58-59页 |
·广义期望车头时距 | 第59-61页 |
·车头时距因素的影响 | 第61-62页 |
·对侧向偏移距离范围的考虑 | 第62页 |
·模型稳定性分析 | 第62-72页 |
·数值仿真方案设计 | 第62-63页 |
·与原 GM 跟驰模型的比较 | 第63-64页 |
·局部稳定性 | 第64-66页 |
·渐进稳定性 | 第66-72页 |
·车队宏观运行特性分析 | 第72-76页 |
·侧向影响分析 | 第76-85页 |
·跟驰过程中的侧向偏移影响 | 第77-79页 |
·非跟驰过程中的侧向车辆影响 | 第79-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第5章 基于驾驶员心理场的驾驶行为综合模型 | 第87-115页 |
·驾驶员心理场的建立 | 第87-92页 |
·驾驶员心理场相关参数形式的确立 | 第87-89页 |
·心理场强度计算 | 第89-92页 |
·交通环境客体属性分析 | 第92-95页 |
·车辆 | 第92-93页 |
·车道标线、护栏与路缘石 | 第93页 |
·道路交通标志 | 第93-94页 |
·交通信号灯 | 第94-95页 |
·其他静止障碍物 | 第95页 |
·综合模型的建立 | 第95-110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95-99页 |
·模型框架结构的建立 | 第99-101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101-110页 |
·数值仿真 | 第110-114页 |
·数值仿真中心理场作用力的计算 | 第111页 |
·车道标线及路缘石的作用 | 第111-112页 |
·等候行人对车辆通行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工作总结 | 第115页 |
·创新成果 | 第115-116页 |
·研究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