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多酚氧化酶酶源筛选及其在茶黄素合成中的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前言 | 第10-16页 |
·茶黄素体外酶促氧化制备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2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6-19页 |
·选题目的和背景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多酚氧化酶产酶菌种的筛选 | 第19-27页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19-20页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菌种分离的方法 | 第20页 |
·菌种耐酚性考察 | 第20页 |
·菌种的平板初筛 | 第20-21页 |
·菌种液体发酵实验考察 | 第21页 |
3.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21-25页 |
·冠突散囊菌 | 第21-23页 |
·黑曲霉 | 第23-24页 |
·毛栓菌 | 第24-25页 |
·三个菌种液体发酵产酶情况 | 第25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菌种发酵条件筛选 | 第27-39页 |
1 试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试验仪器设备 | 第2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最佳培养时间的选择 | 第27页 |
·最佳碳源的选择 | 第27-28页 |
·最佳氮源的选择 | 第28页 |
·不同C/N条件下,菌种生物量和产酶性能比较 | 第28页 |
·最佳底物诱导物的选择 | 第28-29页 |
·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对产酶的影响 | 第29页 |
·最佳培养温度的选择 | 第29页 |
·最佳氧气供应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29页 |
·最佳接种量的选择 | 第29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29-38页 |
·最佳培养时间的选择最佳培养时间的选择 | 第29-30页 |
·最佳碳源的选择 | 第30-31页 |
·最佳氮源的选择 | 第31-32页 |
·不同C/N条件下,菌种生物量和产酶性能比较 | 第32页 |
·最佳底物诱导物的选择 | 第32-35页 |
·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对产酶的影响 | 第35-36页 |
·最佳培养温度的选择 | 第36页 |
·最佳氧气供应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36-37页 |
·最佳接种量的选择 | 第37-38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微生物多酚氧化酶化学性质研究 | 第39-48页 |
1 试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9页 |
·试验材料和试剂 | 第39页 |
·试验仪器设备 | 第3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9-42页 |
·缓冲体系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页 |
·反应温度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微生物PPO酶动力学时间曲线的制作 | 第40页 |
·微生物酶的盐析 | 第40页 |
·茶黄素的微生物多酚氧化酶酶酶促氧化的制备 | 第40-41页 |
·茶黄素的茶叶多酚氧化酶酶促氧化制备 | 第41页 |
·茶黄素含量和浓度的HPLC检测 | 第41-42页 |
3.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缓冲体系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2页 |
·反应温度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酶反应时间曲线 | 第43-44页 |
·酶的盐析 | 第44-46页 |
·茶黄素的微生物PPO酶促氧化制备 | 第46-47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7-4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