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5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一)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二)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一) 对幼儿及其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奠基意义 | 第18-19页 |
(二) 对留守幼儿家庭具有重要的教育指导意义 | 第19页 |
(三) 将提高幼儿园对留守幼儿的教育能力 | 第19-20页 |
(四) 对促进社区发展、社会安定及国家繁荣的意义不容忽视 | 第20页 |
(五) 有利于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完善 | 第20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20-24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21页 |
(三)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五) 研究过程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 | 第24-38页 |
一、样本的基本特征 | 第24-26页 |
(一) 调查地点 | 第24页 |
(二) 样本的分布 | 第24-25页 |
(三) 样本的班级和性别结构 | 第25-26页 |
二、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征 | 第26-38页 |
(一) 生活技能 | 第26-28页 |
(二) 社会交往 | 第28-33页 |
(三) 性别角色发展 | 第33-35页 |
(四) 自我意识的发展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影响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诸因素 | 第38-54页 |
一、家庭因素 | 第38-46页 |
(一) 留守幼儿父母 | 第38-43页 |
(二) 留守幼儿监护情况 | 第43-46页 |
二、幼儿园因素 | 第46-51页 |
(一) 幼儿园性质 | 第46-47页 |
(二) 家园合作 | 第47-49页 |
(三) 幼儿园已采取部分相关措施 | 第49-51页 |
三、社会因素 | 第51-54页 |
(一) 政治、经济与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 | 第51页 |
(二) 同伴关系与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 | 第51-52页 |
(三) 社会文化与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 | 第52页 |
(四) 大众传媒与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问题的关爱对策 | 第54-67页 |
一、家庭 | 第54-56页 |
(一) 父母:家长的角色不可代替 | 第54-55页 |
(二) 监护人: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 第55页 |
(三) 家庭:把"留守"塑造成一种教育与生活上的特色 | 第55-56页 |
(四) 留守幼儿:把"留守"视为自我成长、自我磨练的机会 | 第56页 |
二、政府 | 第56-58页 |
(一)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56页 |
(二)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 | 第56-57页 |
(三) 立法建制,保障留守幼儿权益 | 第57页 |
(四) 各部门积极配合,形成社会合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57-58页 |
(五) 加大投资,促进幼儿园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第58页 |
(六) 解决农村留守幼儿突出问题 | 第58页 |
三、社会 | 第58-59页 |
(一) 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幼儿的成长 | 第58-59页 |
(二) 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广泛关注留守幼儿问题 | 第59页 |
四、幼儿园 | 第59-62页 |
(一) 农村幼儿园 | 第60-61页 |
(二) 城市幼儿园 | 第61-62页 |
五、其他 | 第62-67页 |
(一) 媒体 | 第62-63页 |
(二) 企业 | 第63-64页 |
(三) 用人单位 | 第64-65页 |
(四) 学术界 | 第65页 |
(五) 志愿者与非政府组织 | 第65-67页 |
结束语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