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本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员工满意度相关理论 | 第15-22页 |
2.1 员工满意度的定义 | 第15-16页 |
2.2 员工满意度测量方法和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2.2.1 层次分析法 | 第16-17页 |
2.2.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17页 |
2.3 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 | 第17-20页 |
2.3.1 国外的研究 | 第17-18页 |
2.3.2 国内的研究 | 第18-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A车企产品工程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第22-27页 |
3.1 A车企基本情况概述 | 第22-24页 |
3.1.1 公司基本情况及组织结构概述 | 第22页 |
3.1.2 产品工程部基本情况及组织结构概述 | 第22-24页 |
3.2 A车企产品工程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第24-2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第一次员工满意度数据收集及分析 | 第27-41页 |
4.1 第一次调查问卷的目的和对标企业的选择 | 第27-28页 |
4.1.1 第一次调查问卷的目的 | 第27页 |
4.1.2 对标企业的选择 | 第27-28页 |
4.2 第一次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8-31页 |
4.3 对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31-33页 |
4.3.1 调查问卷的收集 | 第31页 |
4.3.2 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 第31-33页 |
4.4 A企业同B企业的员工满意度的对标分析 | 第33-40页 |
4.4.1 A企业和B企业的员工满意度现状 | 第33-36页 |
4.4.2 A企业与B研发企业员工满意度的多维度差异性分析 | 第36-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第二次员工满意度数据收集及深度剖析 | 第41-49页 |
5.1 第二次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41-42页 |
5.2 第二次调查问卷的收集与整理 | 第42-43页 |
5.2.1 调查问卷的收集 | 第42页 |
5.2.2 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 第42-43页 |
5.3 A企业产品工程部员工培训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 第43-44页 |
5.3.1 A企业产品工程部员工培训满意度现状 | 第43页 |
5.3.2 A企业产品工程部员工培训满意度现状分析 | 第43-44页 |
5.4 访谈方案的确定 | 第44-46页 |
5.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44页 |
5.4.2 访谈设计 | 第44-45页 |
5.4.3 访谈步骤 | 第45-46页 |
5.5 调查访谈的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46页 |
5.6 针对不同岗位员工访谈内容的深度剖析 | 第46-4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提升A车企产品工程部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方案 | 第49-53页 |
6.1 提升人文关怀 | 第49-50页 |
6.1.1 改善工作环境 | 第49页 |
6.1.2 多举办文娱活动 | 第49-50页 |
6.2 增进与员工的沟通 | 第50页 |
6.3 调整薪资福利发放机制 | 第50页 |
6.4 通过社交平台提升员工认同感 | 第50-51页 |
6.5 重视员工发展培训 | 第51-53页 |
6.5.1 增进员工的培训意识 | 第51页 |
6.5.2 培训种类的多元化 | 第51页 |
6.5.3 培训制度的改革 | 第51-5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3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