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发酵工艺论文

庆大霉素C1a代谢支路工程化与产业化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英文简称及注解第10-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2页
    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第11-13页
        1.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简介第11页
        1.1.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第11-13页
    1.2 庆大霉素第13-20页
        1.2.1 小单孢菌简介第13页
        1.2.2 庆大霉素简介第13-14页
        1.2.3 庆大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第14-16页
        1.2.4 庆大霉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第16-18页
            1.2.4.1 庆大霉素Cla代谢支路生物合成第16页
            1.2.4.2 庆大霉素Cl代谢支路生物合成第16-18页
        1.2.5 庆大霉素检测方法研究第18页
            1.2.5.1 薄层层析法(TLC)第18页
            1.2.5.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第18页
            1.2.5.3 质谱法(MS)第18页
        1.2.6 庆大霉素产生菌的选育第18-19页
            1.2.6.1 诱变育种第18-19页
            1.2.6.2 原生质体融合第19页
            1.2.6.3 基因工程第19页
        1.2.7 庆大霉素的工业生产第19-20页
        1.2.8 庆大霉素发酵优化研究及优化方法第20页
            1.2.8.1 单因素实验第20页
            1.2.8.2 Plackett-Burman试验第20页
            1.2.8.3 响应面优化方法第20页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20-22页
        1.3.1 选题依据第20-21页
        1.3.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2-35页
    2.1 实验材料第22-26页
        2.1.1 菌株和质粒第22-23页
        2.1.2 培养基第23-24页
        2.1.3 试剂第24-25页
            2.1.3.1 主要材料及试剂第24页
            2.1.3.2 常用溶液配制第24-25页
            2.1.3.3 抗生素第25页
        2.1.4 主要仪器第25-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35页
        2.2.1 菌种培养和保藏第26-27页
        2.2.2 放线菌基因组DNA提取第27页
        2.2.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第27-28页
        2.2.4 核酸电泳第28-29页
        2.2.5 DNA酶切反应第29页
        2.2.6 DNA片段回收第29-30页
        2.2.7 DNA酶连反应第30页
        2.2.8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0页
        2.2.9 转化第30页
        2.2.10 质粒DNA的提取(碱裂解法)第30-31页
        2.2.11 小单孢菌-大肠杆菌接合转移第31-32页
        2.2.12 摇瓶发酵第32页
        2.2.13 抗生素生物效价的测定第32-33页
        2.2.14 小单孢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第33-34页
            2.2.14.1 732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第33页
            2.2.14.2 庆大霉素及中间体的提取第33-34页
        2.2.15 次级代谢产物分析第34-35页
            2.2.15.1 TLC分析法第34页
            2.2.15.2 质谱法(MS)第34-35页
第三章工程菌GenB102的构建及gmrB基因研究第35-43页
    3.1 生物信息学推测gmrB基因功能第35-36页
    3.2 重组质粒pKBE2的构建第36-39页
        3.2.1 交换臂的扩增第37页
        3.2.2 质粒pKBE2的构建过程第37-39页
    3.3 gmrB基因缺失工程菌的筛选与验证第39-40页
        3.3.1 单交换工程菌的鉴定第39-40页
        3.3.2 gmrB基因失活工程菌的筛选第40页
    3.4 工程菌GenB102次级代谢产物分析第40-41页
    3.5 工程菌GenB102敏感性实验第41-42页
    3.6 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工程菌GenA102的构建及gmrA基因研究第43-53页
    4.1 生物信息学推测gmrA基因功能第43页
    4.2 同源重组质粒pKAE2的获得第43-47页
        4.2.1 交换臂的克隆第45页
        4.2.2 质粒pKAE2的构建过程第45-47页
    4.3 gmrA基因缺失工程菌的筛选与验证第47-49页
        4.3.1 单交换工程菌的获得第47-48页
        4.3.2 gmrA基因失活工程菌的筛选第48-49页
    4.4 工程菌GenA102次级代谢产物分析第49-50页
    4.5 工程菌GenA102耐庆大霉素敏感性试验第50-51页
    4.6 gmrA基因克隆与表达第51-52页
    4.7 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主产JI-20A工程菌的构建第53-60页
    5.1 生物信息学推测sisI基因功能第53-54页
    5.2 同源重组质粒pKTI2的构建第54-57页
        5.2.1 同源交换臂的扩增第55页
        5.2.2 同源重组质粒pKT12的构建第55-57页
    5.3 基因sisI缺失工程菌的获得第57-58页
        5.3.1 单交换工程菌的鉴定第57页
        5.3.2 sisI基因缺失工程菌的筛选第57-58页
    5.4 级代谢产物分析第58-59页
    5.5 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genP与sisI基因功能同一性研究第60-67页
    6.1 同源重组质粒pKTI4的构建第60-63页
        6.1.1 同源交换臂的扩增第62页
        6.1.2 同源重组质粒pKTI4的构建第62-63页
    6.2 genP基因替换sisI基因工程菌获得第63-65页
        6.2.1 单交换工程菌的鉴定第63-64页
        6.2.2 双交换工程菌的筛选第64-65页
    6.3 工程菌TP1102的次级代谢产物分析第65-66页
    6.4 小结第66-67页
第七章 GbK 10发酵优化及产业化试验第67-81页
    7.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67-68页
        7.1.1 菌株第67页
        7.1.2 培养基第67页
        7.1.3 实验试剂第67-68页
            7.1.3.1 标准品第67页
            7.1.3.2 结晶紫染色液第67-68页
        7.1.4 仪器设备第68页
    7.2 试验方法第68-70页
        7.2.1 菌株活化第68页
        7.2.2 Gbk10菌丝的制备及发酵第68页
        7.2.3 菌株复壮第68-69页
            7.2.3.1 孢子悬液制备第68-69页
            7.2.3.2 分离纯化第69页
            7.2.3.3 筛选第69页
        7.2.4 实验设计第69-70页
            7.2.4.1 Plackett-Burman(PB)试验设计第69页
            7.2.4.2 单因素实验第69-70页
            7.2.4.3 响应面试验第70页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0-79页
        7.3.1 菌种复壮第70-71页
        7.3.2 种子培养第71-72页
            7.3.2.1 斜面保存时间考察第71页
            7.3.2.2 种龄考察第71-72页
        7.3.3 Plackett-Burman实验第72-73页
        7.3.4 单因素实验第73-75页
            7.3.4.1 玉米淀粉最佳浓度确定第73-74页
            7.3.4.2 黄豆饼粉最佳浓度确定第74-75页
            7.3.4.3 最佳起始pH的确定第75页
            7.3.4.4 转速的确定第75页
        7.3.5 响应面分析第75-79页
            7.3.5.1 多元二次模型方程的建立及检验第76-77页
            7.3.5.2 响应面交互作用与优化第77-78页
            7.3.5.3 回归模型的验证第78-79页
    7.4 产业化实验第79-80页
    7.5 小结第80-81页
全文总结第81-84页
致谢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附录第91-93页
个人简历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特色中小城市形象媒介传播策略研究--以湖南省醴陵市为例
下一篇:创新扩散理论视域下农村地区数字电视采纳行为研究--基于恩施州凤山村和塘坊村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