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扩散理论视域下农村地区数字电视采纳行为研究--基于恩施州凤山村和塘坊村的考察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5页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9页 |
一、创新扩散理论缘起 | 第15-16页 |
二、罗杰斯对创新扩散理论的整合 | 第16-18页 |
三、国内外对创新扩散理论研究的验证及拓展 | 第18-23页 |
四、国内外关于数字电视的研究 | 第23-27页 |
五、研究评述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29-35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 第29页 |
第二节 研究变量以及操作化定义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研究问题及假设 | 第30-34页 |
一、相关变量概念释义 | 第31-32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32-33页 |
三、研究假设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数据测量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一、测量方法 | 第34页 |
二、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 第35-45页 |
第一节 受访者人口学因素描述统计分析 | 第35-40页 |
一、性别 | 第35-36页 |
二、年龄 | 第36页 |
三、家庭月收入 | 第36-37页 |
四、家庭模式 | 第37-38页 |
五、与户主的关系 | 第38页 |
六、学历 | 第38-39页 |
七、职业 | 第39-40页 |
第二节 自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 第40-42页 |
第三节 因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 第42-45页 |
一、每天观看数字电视的时间 | 第43页 |
二、采纳者推荐行为倾向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数据信度效度分析 | 第45-50页 |
第一节 信度分析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效度分析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因子分析 | 第47-50页 |
第五章 数字电视扩散的S曲线拟合 | 第50-63页 |
第一节 两村社会系统分析 | 第50-55页 |
一、塘坊村概况 | 第51-53页 |
二、凤山村概况 | 第53-55页 |
第二节 数字电视整体扩散速度趋于缓慢 | 第55-60页 |
第三节 政策、技术覆盖影响了整体扩散速度 | 第60-63页 |
第六章 数字电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79页 |
第一节 人口学因素与自变量、因变量相关分析 | 第63-67页 |
一、年龄、家庭月收入、学历与数字电视认知属性相关 | 第64-65页 |
二、家庭月收入、学历与个人创新性相关 | 第65-66页 |
三、年龄、学历与数字电视采纳行为相关 | 第66-67页 |
第二节 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分析 | 第67-70页 |
一、扩散渠道与采纳行为相关 | 第68页 |
二、个人创新性与采纳行为相关 | 第68-69页 |
三、认知属性与采纳行为相关 | 第69页 |
四、政府强制性与采纳行为不完全相关 | 第69-70页 |
第三节 影响数字电视采纳行为因素回归分析 | 第70-78页 |
一、每天观看电视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 第70-72页 |
二、推荐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74页 |
三、是否采纳数字电视影响因素分析 | 第74-76页 |
四、回归模型总结 | 第76-78页 |
第四节 研究假设检验 | 第78-79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79-90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79-87页 |
一、数字电视扩散符合传统技术扩散规律 | 第79-80页 |
二、农村社会中人际传播渠道优于大众传播渠道 | 第80-82页 |
三、采纳者认知-需求最能够影响数字电视的采纳 | 第82-84页 |
四、农村落后的经济、技术条件阻碍了创新采纳 | 第84-86页 |
五、村民的创新精神影响数字电视采纳 | 第86-87页 |
第二节 建议 | 第87-90页 |
一、完善数字电视功能,提高采纳者认知和使用需求 | 第87页 |
二、整合人际传播渠道和大众传播渠道 | 第87-88页 |
三、政府加大经济补贴,降低创新采纳成本 | 第88-89页 |
四、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撑 | 第89-90页 |
第八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98-103页 |
附录2 调研现场图片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