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据伦理教育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6页 |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第2章 数据伦理教育问题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4页 | 
| 2.1 大数据概述 | 第17-20页 | 
| 2.1.1 大数据理论内涵 | 第17-18页 | 
| 2.1.2 大数据理论特征 | 第18-19页 | 
| 2.1.3 大数据理论的现实关联性 | 第19-20页 | 
| 2.2 数据伦理教育理论 | 第20-23页 | 
| 2.2.1 数据伦理教育内涵及方式 | 第20-21页 | 
| 2.2.2 数据伦理教育原则 | 第21-22页 | 
| 2.2.3 数据伦理教育方法 | 第22-23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大数据对高校数据伦理教育的影响与价值分析 | 第24-33页 | 
| 3.1 大数据对高校数据伦理教育的影响 | 第24-28页 | 
| 3.1.1 数据伦理教育内容功能的转变 | 第24-25页 | 
| 3.1.2 数据伦理教育对象自我认同转变 | 第25-27页 | 
| 3.1.3 数据伦理教育方式转变 | 第27-28页 | 
| 3.2 数据对高校伦理教育的价值分析 | 第28-32页 | 
| 3.2.1 高校数据伦理教育主客作用 | 第28-29页 | 
| 3.2.2 数据伦理对主客体间的行为保证 | 第29-31页 | 
| 3.2.3 数据伦理教育对主客体间矛盾的破解 | 第31-32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4章 高校数据伦理教育困境及唯物史观分析 | 第33-39页 | 
| 4.1 高校数据伦理教育的困境 | 第33-35页 | 
| 4.1.1 数据伦理教育的缺失 | 第33-34页 | 
| 4.1.2 数据异化条件引发的困境 | 第34-35页 | 
| 4.2 高校数据伦理教育唯物史观分析 | 第35-38页 | 
| 4.2.1 科技理性与正义的重塑 | 第35-36页 | 
| 4.2.2 数据伦理教育的主体定位 | 第36-38页 | 
| 4.2.3 数据伦理教育的实践本位 | 第38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5章 高校数据伦理教育的哲学思考 | 第39-49页 | 
| 5.1 高校数据伦理教育现代性解读 | 第39-43页 | 
| 5.1.1 高校数据伦理教育的现代性 | 第39-40页 | 
| 5.1.2 高校数据伦理教育的人文转向 | 第40-43页 | 
| 5.2 高校数据伦理教育范式转换 | 第43-47页 | 
| 5.2.1 行为上的范式转换 | 第43-44页 | 
| 5.2.2 思维上辩证认知转换 | 第44-45页 | 
| 5.2.3 主客体上的汇集融合转换 | 第45-47页 | 
| 5.2.4 伦理上的价值通约转换 | 第47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