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平交路口自行车骑行者视觉行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际应用价值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城市自行车交通安全 | 第12-14页 |
1.3.2 视觉行为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城市平交路口自行车交通特性分析 | 第19-25页 |
2.1 自行车交通特征 | 第19-20页 |
2.1.1 自行车交通基本特征 | 第19页 |
2.1.2 自行车交通的优缺点 | 第19-20页 |
2.2 自行车骑行者心理特征 | 第20-21页 |
2.2.1 骑行者心理过程 | 第20页 |
2.2.2 骑行者心理特征 | 第20-21页 |
2.3 平交路口自行车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21-23页 |
2.3.1 自行车的速度特性 | 第21页 |
2.3.2 自行车的密度特性 | 第21页 |
2.3.3 自行车的流量特性 | 第21-22页 |
2.3.4 自行车的延误特性 | 第22页 |
2.3.5 自行车交通流的运行特性 | 第22-23页 |
2.4 自行车交通事故分析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自行车骑行者视觉研究理论基础 | 第25-32页 |
3.1 自行车骑行者视觉特性 | 第25-26页 |
3.1.1 视觉特性的生理学基础 | 第25页 |
3.1.2 视觉特性的心理学基础 | 第25-26页 |
3.2 骑行者眼动的基本模式 | 第26-27页 |
3.3 骑行者的视觉搜索 | 第27-31页 |
3.3.1 视觉搜索模式 | 第27-28页 |
3.3.2 注视行为表征参数 | 第28-29页 |
3.3.3 扫视行为表征参数 | 第29-30页 |
3.3.4 本文实验眼动指标的选取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实验方案设计和道路实验 | 第32-41页 |
4.1 实验依据 | 第32页 |
4.2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4.3 实验设计 | 第32-38页 |
4.3.1 实验设备 | 第32-34页 |
4.3.2 实验路段的选取 | 第34-37页 |
4.3.3 实验对象的选择 | 第37页 |
4.3.4 实验其他说明 | 第37-38页 |
4.3.5 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 | 第38页 |
4.4 实验过程 | 第38-40页 |
4.4.1 实验人员基本信息采集 | 第38-39页 |
4.4.2 实验主要过程 | 第39页 |
4.4.3 实验具体操作步骤 | 第39-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眼动数据分析 | 第41-51页 |
5.1 实验数据的预处理 | 第41-42页 |
5.1.1 数据筛选 | 第41页 |
5.1.2 异常数据的剔除 | 第41-42页 |
5.2 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 | 第42页 |
5.3 骑行者的注视行为分析 | 第42-47页 |
5.3.1 眼动时间分析 | 第42-43页 |
5.3.2 视角分布分析 | 第43-46页 |
5.3.3 平均注视持续时间和注视次数 | 第46页 |
5.3.4 注视时间分区段统计 | 第46-47页 |
5.4 骑行者的扫视行为分析 | 第47-49页 |
5.4.1 平均扫视持续时间和平均扫视次数 | 第47-48页 |
5.4.2 扫视角度 | 第48-49页 |
5.5 骑行者眼动指标数据方差分析 | 第49-5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基于模糊理论的视觉搜索模式评价 | 第51-59页 |
6.1 模糊聚类基本思想与步骤 | 第51页 |
6.1.1 模糊聚类的基本思路 | 第51页 |
6.1.2 模糊聚类的步骤 | 第51页 |
6.2 模糊聚类评价指标及样本的选择 | 第51-52页 |
6.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51-52页 |
6.2.2 样本的选择 | 第52页 |
6.3 模糊聚类过程 | 第52-58页 |
6.3.1 数据标准化 | 第52-54页 |
6.3.2 建立模糊相似矩阵与模糊等价矩阵 | 第54-55页 |
6.3.3 最佳阈值λ的确定 | 第55-57页 |
6.3.4 聚类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