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曲牌音乐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8-9页 |
一、赣南采茶戏 | 第8页 |
二、赣南采茶戏曲牌音乐 | 第8-9页 |
三、赣南采茶戏唱腔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赣南采茶戏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赣南采茶戏音乐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二、田野调查法 | 第13页 |
三、分析归纳法 | 第13页 |
四、案例研究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赣南采茶戏历史源流 | 第14-20页 |
第二节 赣南采茶戏的形成 | 第14-17页 |
一、赣南采茶戏形成受江南“采茶歌”的影响 | 第14-16页 |
二、赣南盛产茶叶历史助推赣南采茶戏的形成 | 第16页 |
三、赣南采茶戏从“灯戏”到“采茶”的历史形成过程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赣南采茶戏的兴衰 | 第17-20页 |
一、历史上的兴衰 | 第17-18页 |
二、建国后的兴衰 | 第18-20页 |
第三章 赣南采茶戏曲牌音乐特点 | 第20-35页 |
第一节 曲牌音乐的构成 | 第20-22页 |
一、地方民间音乐 | 第20-22页 |
二、“三腔一调” | 第22页 |
三、“灯戏音乐”与“茶戏音乐” | 第22页 |
第二节 曲体结构与调式旋法 | 第22-25页 |
一、曲体结构特点 | 第22-23页 |
二、调式旋法特点 | 第23-25页 |
第三节 曲牌内容与形式的多元结合 | 第25-28页 |
一、“吹打与演唱”的结合 | 第25-26页 |
二、“茶文化与酒文化”的结合 | 第26页 |
三、“地方语言与音乐旋律”的结合 | 第26-27页 |
四、“念与唱”的结合 | 第27-28页 |
第四节 曲牌冠名中的反差对比 | 第28-35页 |
一、“长与短”的反差 | 第28-30页 |
二、正与反的反差 | 第30-32页 |
三、“上与下”的反差 | 第32-33页 |
四、“大与小”的反差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赣南采茶戏曲牌唱腔特点 | 第35-45页 |
第一节 曲牌唱腔的四种特性 | 第35-41页 |
一、高声区开腔演唱的四要素 | 第35-37页 |
二、旋律与衬词、衬句的结合运用 | 第37-38页 |
三、音程关系变化中的演唱处理 | 第38-39页 |
四、男女对唱的默契配合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曲牌演唱表现的三个结合 | 第41-45页 |
一、演唱与形体动作的结合 | 第41页 |
二、演唱与知识积累的结合 | 第41-43页 |
三、声情并茂与声形并茂的结合 | 第43-45页 |
第五章 赣南采茶戏音乐的创新发展 | 第45-60页 |
第一节 音乐创作手法的创新 | 第45-57页 |
一、曲牌元素基础上的旋律嫁接 | 第45-47页 |
二、曲牌元素基础上的板腔体运用 | 第47-54页 |
三、多曲牌元素的旋律重组 | 第54-57页 |
第二节 演唱方法的创新 | 第57-59页 |
一、融合美声的呼吸方法 | 第57-58页 |
二、借鉴美声的共鸣技术 | 第58-59页 |
第三节 高校音乐教育与理论研究的介入 | 第59-60页 |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介入 | 第59页 |
二、音乐艺术实践的介入 | 第59页 |
三、音乐理论研究的介入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2页 |
第一节 主要论点 | 第60页 |
一、曲牌既独立又可组合 | 第60页 |
二、“五声徵调”居多的调式特点 | 第60页 |
三、反差强烈的曲牌冠名和对比分明的风格特点 | 第60页 |
四、“三位一体”艺术特征鲜明 | 第60页 |
第二节 创新与展望 | 第60-62页 |
一、创作手法的借鉴创新 | 第60-61页 |
二、演唱方法的借鉴提高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