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股权激励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股权激励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股权激励研究 | 第12-13页 |
1.2.3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预期得到的成果 | 第16-17页 |
第2章 股权激励及相关理论 | 第17-23页 |
2.1 股权激励的概念及理论 | 第17-18页 |
2.1.1 股权激励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2 股权激励的类型及主要模式 | 第18-19页 |
2.2.1 股权激励的类型 | 第18-19页 |
2.2.2 股权激励的一般模式 | 第19页 |
2.3 非上市中小企业股权激励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第19-23页 |
2.3.1 中小企业概念 | 第19-20页 |
2.3.2 非上市中小企业股权激励的特点 | 第20页 |
2.3.3 影响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20-23页 |
第3章 B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23-35页 |
3.1 B公司现状介绍 | 第23-30页 |
3.1.1 B公司简介 | 第23页 |
3.1.2 B公司股权激励现状 | 第23-30页 |
3.2 B公司现有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2.1 股权结构问题 | 第30页 |
3.2.2 股权定价问题 | 第30-31页 |
3.2.3 退出机制问题 | 第31页 |
3.2.4 激励效果问题 | 第31页 |
3.3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3.3.1 股权相对集中 | 第31-32页 |
3.3.2 缺乏购买股票的资金 | 第32页 |
3.3.3 没有退出机制 | 第32页 |
3.3.4 缺乏有效的激励方式 | 第32-35页 |
第4章 B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 第35-45页 |
4.1 B公司股权激励目标 | 第35-37页 |
4.1.1 优化公司股权分配 | 第35-36页 |
4.1.2 激发核心员工积极性、稳定人才队伍 | 第36页 |
4.1.3 吸引专业人才加入、提升企业竞争力 | 第36-37页 |
4.2 B公司股权激励模式选择 | 第37-39页 |
4.2.1 几种典型模式的优缺点对比分析 | 第37页 |
4.2.2 B公司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依据 | 第37页 |
4.2.3 B公司股权激励模式选择 | 第37-39页 |
4.2.4 实股+虚拟股票+延期支付计划综合模式的优势 | 第39页 |
4.3 B公司股权激励具体方案 | 第39-41页 |
4.3.1 股权激励对象 | 第39页 |
4.3.2 股权激励模式 | 第39-40页 |
4.3.3 虚拟股票分红来源 | 第40页 |
4.3.4 绩效考核 | 第40页 |
4.3.5 终止和退出 | 第40页 |
4.3.6 虚股转实股 | 第40-41页 |
4.4 B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执行流程 | 第41-42页 |
4.4.1 公司年度业绩考核 | 第41页 |
4.4.2 激励股权的分配 | 第41页 |
4.4.3 分红的延期支付 | 第41-42页 |
4.5 股权激励方案执行的保障措施 | 第42-45页 |
4.5.1 规范日常管理 | 第42-43页 |
4.5.2 形成清晰完善的薪酬体系 | 第43页 |
4.5.3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 第43-44页 |
4.5.4 构建内部监管体系 | 第44页 |
4.5.5 营造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环境 | 第44-45页 |
第5章 B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预评估 | 第45-51页 |
5.1 整体效果预估 | 第45-46页 |
5.2 实施股权激励的优点 | 第46-47页 |
5.3 股权激励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47页 |
5.4 股权激励的改善措施 | 第47-50页 |
5.5 本文贡献与不足之处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