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二)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一) 农村学校(基础)教育研究 | 第11-12页 |
| (二) 乡村文化研究 | 第12-15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一) 文献检索法 | 第15页 |
| (二) 理论分析归纳法 | 第15页 |
| (三)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第15页 |
| (四) 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根基 | 第17-23页 |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一) 农村学校教育 | 第17页 |
| (二) 乡村文化 | 第17-18页 |
| 二、理论依据 | 第18-23页 |
| (一) 教育功能理论 | 第18-19页 |
| (二) 文化传播理论 | 第19-20页 |
| (三) 场域理论 | 第20-23页 |
| 第三章 时空穿越中的农村学校教育和乡村文化 | 第23-33页 |
| 一、文字下乡:农村学校与乡村文化的和谐共存 | 第23-27页 |
| (一) 私塾 | 第23-24页 |
| (二) 社学和义学 | 第24-25页 |
| (三) 教会学校和新学 | 第25-26页 |
| (四) 民国期间的乡村学校和文化建设 | 第26-27页 |
| (五) 烽火中的农村学校教育 | 第27-29页 |
| (六) 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乡村教育与文化 | 第28-29页 |
| 二、文字上移:农村学校的终结和乡村文化的真空 | 第29-33页 |
| 第四章 农村学校教育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作用 | 第33-41页 |
| 一、农村学校教育的文化地位和文化作用 | 第33-35页 |
| (一) 农村学校教育的文化地位 | 第33页 |
| (二) 农村学校教育的文化作用 | 第33-35页 |
| 二、农村学校教育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 | 第35-41页 |
| (一) 农村学校教育与乡村文化的双向性关系 | 第35页 |
| (二) 农村学校教育与乡村文化的连体性关系 | 第35-36页 |
| (三) 农村学校教育与乡村文化的基础性关系 | 第36-37页 |
| (四) 农村学校教育与乡村文化的制约性关系 | 第37-41页 |
| 第五章 农村学校教育文化的反思与重构 | 第41-49页 |
| 一、教育文化的内涵及其文化力的释放 | 第41-44页 |
| (一) 教育文化的内涵 | 第41页 |
| (二) 教育文化力的释放 | 第41-44页 |
| 二、农村学校教育文化之重构 | 第44-49页 |
| (一) 农村学校要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性教育文化课程 | 第44-45页 |
| (二) 构建以农村学校教师为主导的乡村教育文化学习共同体 | 第45-46页 |
| (三) 农村学校教育文化的核心力源——生命教育价值取向 | 第46-49页 |
| 结语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致谢 | 第57-5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