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0页 |
1 真姬菇的概述 | 第17-18页 |
1.1 真姬菇的简介 | 第17页 |
1.2 真姬菇的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1.3 真姬菇的食用及药用价值 | 第18页 |
2 多酚的简介 | 第18-23页 |
2.1 多酚的提取方法 | 第19-21页 |
2.1.1 溶剂提取法 | 第19页 |
2.1.2 微波辅助提取法 | 第19-20页 |
2.1.3 超声波提取法 | 第20页 |
2.1.4 生物酶解提取法 | 第20-21页 |
2.1.5 超临界提取法 | 第21页 |
2.2 多酚的分离纯化 | 第21页 |
2.3 多酚的生物活性 | 第21-23页 |
2.3.1 抗氧化活性 | 第21-22页 |
2.3.2 降血糖活性 | 第22页 |
2.3.3 抗菌活性 | 第22页 |
2.3.4 抗癌活性 | 第22-23页 |
2.3.5 其他生物活性 | 第23页 |
3 真菌多糖的简介 | 第23-26页 |
3.1 真菌多糖的提取 | 第23-24页 |
3.1.1 热水提取法 | 第23页 |
3.1.2 酶辅助提取法 | 第23页 |
3.1.3 稀碱提取法 | 第23-24页 |
3.1.4 超声辅助提取法 | 第24页 |
3.1.5 微波辅助提取法 | 第24页 |
3.2 真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24-25页 |
3.3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25-26页 |
3.3.1 抗氧化活性 | 第25页 |
3.3.2 消脂保肝活性 | 第25页 |
3.3.3 抗肿瘤活性 | 第25页 |
3.3.4 免疫调节作用 | 第25-26页 |
3.3.5 抗病毒活性 | 第26页 |
3.3.6 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 第26页 |
3.3.7 其它生物活性 | 第26页 |
4 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简介 | 第26-28页 |
4.1 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组成 | 第27-28页 |
4.1.1 非挥发性滋味活性物质 | 第27页 |
4.1.2 挥发性风味物质 | 第27-28页 |
4.2 食用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28页 |
4.2.1 休闲食品 | 第28页 |
4.2.2 调味食品 | 第28页 |
4.2.3 食用菌饮料 | 第28页 |
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8-30页 |
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5.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两种真姬菇水溶性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30-48页 |
1 真姬菇闽真2号水溶性多酚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30-37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1.1.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1.1.3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1.2.1 单因素实验 | 第32-34页 |
1.2.2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 | 第34-37页 |
1.2.3 响应面分析最优条件的验证实验 | 第37页 |
2 真姬菇闽真3号水溶性多酚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37-4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2.2.1 单因素实验 | 第38-41页 |
2.2.2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 | 第41-43页 |
2.2.3 响应面分析最优条件的验证实验 | 第43页 |
3 两种真姬菇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43-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3.2.1 多酚提取物的总抗氧化能力分析 | 第45页 |
3.2.2 多酚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分析 | 第45-46页 |
3.2.3 多酚提取物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分析 | 第46-47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7-48页 |
第三章 两种真姬菇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48-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1.3.1 提取物的制备 | 第49页 |
1.3.2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49-50页 |
1.3.3 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50页 |
1.3.4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2.1 真姬菇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提取率 | 第50-51页 |
2.2 真姬菇不同溶剂萃取物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51-54页 |
2.2.1 总抗氧化能力分析 | 第51-52页 |
2.2.2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分析 | 第52-53页 |
2.2.3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分析 | 第53-54页 |
2.3 真姬菇不同溶剂萃取物多酚含量 | 第54页 |
2.4 抗氧化活性与多酚含量的相关性 | 第54-5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5-57页 |
第四章 两种真姬菇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7-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1.3.1 真姬菇多糖的提取及精制工艺流程 | 第58页 |
1.3.2 真姬菇多糖的分级醇沉 | 第58页 |
1.3.3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58页 |
1.3.4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58-59页 |
1.3.5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2.1 真姬菇的多糖含量 | 第59-60页 |
2.2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分析 | 第60-61页 |
2.3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分析 | 第61-62页 |
2.4 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分析 | 第62-6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3-64页 |
第五章 两种真姬菇挥发性物质的GC-MS分析 | 第64-7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4-6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64-6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1.2.1 固相微萃取条件 | 第65页 |
1.2.2 色谱条件 | 第65页 |
1.2.3 质谱条件 | 第65页 |
1.2.4 数据处理 | 第65-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6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1 结论 | 第70-71页 |
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