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弱势群体 | 第17页 |
2.1.2 西部农村弱势群体 | 第17-18页 |
2.1.3 教育弱势和教育支持 | 第18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理论 | 第18-19页 |
2.2.2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 第19页 |
2.2.3 马克思主义弱势群体观 | 第19页 |
2.2.4 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公平思想 | 第19-21页 |
3 西部农村弱势群体教育弱势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21-31页 |
3.1 西部农村弱势群体教育弱势的现状 | 第21-27页 |
3.1.1 家庭环境方面 | 第21-23页 |
3.1.2 学校设施方面 | 第23-25页 |
3.1.3 师资力量方面 | 第25-27页 |
3.2 西部农村弱势群体教育弱势的成因分析 | 第27-31页 |
3.2.1 西部农村弱势家庭的经济和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 第27-28页 |
3.2.2 西部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第28-29页 |
3.2.3 西部农村学校教学基础设施整体薄弱 | 第29-31页 |
4 西部农村弱势群体教育支持的由来和现状 | 第31-37页 |
4.1 西部农村弱势群体教育支持的由来 | 第31-32页 |
4.2 西部农村弱势群体教育支持的现状 | 第32-37页 |
4.2.1 西部农村弱势群体教育支持的对象 | 第32-33页 |
4.2.2 西部农村弱势群体教育支持的内容 | 第33-34页 |
4.2.3 西部农村弱势群体教育支持的方式 | 第34-35页 |
4.2.4 西部农村弱势群体教育支持的资金来源 | 第35-37页 |
5 国外弱势群体的教育弱势与教育支持的案例及启示 | 第37-40页 |
5.1 美国弱势群体的教育弱势与教育支持的案例及启示 | 第37-38页 |
5.1.1 美国弱势群体的教育弱势与教育支持的案例 | 第37-38页 |
5.1.2 美国弱势群体的教育弱势与教育支持的启示 | 第38页 |
5.2 印度弱势群体的教育弱势与教育支持的案例及启示 | 第38-40页 |
5.2.1 印度弱势群体的教育弱势与教育支持的案例 | 第38-39页 |
5.2.2 印度弱势群体的教育弱势与教育支持的启示 | 第39-40页 |
6 改变西部农村弱势群体教育弱势的对策 | 第40-46页 |
6.1 提高西部农村弱势家庭帮扶力度和改变教育观念 | 第40-41页 |
6.1.1 提高弱势家庭帮扶力度 | 第40页 |
6.1.2 改变教育观念 | 第40-41页 |
6.2 加强西部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 第41-42页 |
6.2.1 树立教师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41-42页 |
6.2.2 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 | 第42页 |
6.3 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农村学校 | 第42-43页 |
6.3.1 农村学校硬件环境的建设 | 第42页 |
6.3.2 农村学校软件环境的优化 | 第42-43页 |
6.4 继续推进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统筹 | 第43-46页 |
6.4.1 建立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结构 | 第43-44页 |
6.4.2 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 | 第44页 |
6.4.3 统筹城乡教育的科学发展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