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 1.3.1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的疗效因子探讨 | 第10-11页 |
| 1.3.2 合理可行的萨提亚团体干预方案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 2.1 自我概念的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2.1.1 自我概念的定义 | 第12-13页 |
| 2.1.2 自我概念的功能 | 第13页 |
| 2.1.3 自我概念的测量 | 第13-14页 |
| 2.1.4 自我概念的干预研究 | 第14-16页 |
| 2.2 萨提亚治疗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2.2.1 萨提亚模式的起源及发展 | 第16-17页 |
| 2.2.2 萨提亚治疗模式的理论 | 第17-19页 |
| 2.2.3 萨提亚模式的治疗技术 | 第19-20页 |
| 2.2.4 萨提亚治疗模式的干预研究 | 第20-21页 |
| 2.3 现有干预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 2.4 萨提亚模式应用于支教大学生自我概念干预的可能性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3-31页 |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3.2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 3.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3.4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 3.5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 3.6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 第27-30页 |
| 3.6.1 团体方案的理论基础 | 第27-28页 |
| 3.6.2 团体方案的具体内容 | 第28-30页 |
| 3.7 资料处理与分析 | 第30-31页 |
| 3.7.1 量化资料的分析 | 第30页 |
| 3.7.2 质性资料的分析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31-41页 |
| 4.1 萨提亚团体干预效果的量化分析 | 第31-32页 |
| 4.1.1 干预前支教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差异性检验 | 第31-32页 |
| 4.1.2 干预前后支教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差异性检验 | 第32页 |
| 4.2 萨提亚团体干预效果的质性分析 | 第32-35页 |
| 4.2.1 质性研究对象 | 第33页 |
| 4.2.2 质性研究结果 | 第33-35页 |
| 4.3 萨提亚团体辅导干预支教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疗效因子分析 | 第35-41页 |
| 4.3.1 团体治疗疗效因子问卷测量情况 | 第35-37页 |
| 4.3.2 自编疗效因子量表测量情况 | 第37-38页 |
| 4.3.3 团体活动环节反馈表情况 | 第38-41页 |
| 第五章 研究讨论 | 第41-49页 |
| 5.1 萨提亚团体辅导对支教大学生自我概念干预的有效性 | 第41-44页 |
| 5.1.1 量化数据显示干预有效 | 第41-42页 |
| 5.1.2 质性研究结果讨论 | 第42-44页 |
| 5.2 萨提亚团体辅导提升支教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疗效因子探讨 | 第44-49页 |
| 5.2.1 萨提亚模式的精神与技巧 | 第45-46页 |
| 5.2.2 团体辅导的优势 | 第46-49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 第七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 第50-52页 |
| 7.1 研究反思 | 第50-51页 |
| 7.1.1 研究过程的反思 | 第50页 |
| 7.1.2 研究伦理的反思 | 第50-51页 |
| 7.2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 | 第55-66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