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韩国留学生动态助词“着”的习得情况考察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0页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第7-8页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8页
    1.3 关于本文偏误分析语料来源与说明第8页
    1.4 研究方法和步骤第8-10页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第10-15页
    2.1 “着”的本体研究第10-11页
    2.2 “着”的习得研究第11-13页
    2.3 “着”的对比研究第13-15页
第三章 动态助词“着”的分类及汉韩对比第15-26页
    3.1 “着”的分类第15-17页
    3.2 汉语“着”和韩语对应词的比较第17-22页
        3.2.1 “着”和“-(?)[issda]”对应第17-19页
        3.2.2 E、F、G三类格式中的“着”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第19-20页
        3.2.3 其它格式中的“着”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第20-22页
            3.2.3.1 “过去式持续”的“着”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第20-21页
            3.2.3.2 形容词+“着”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第21-22页
    3.3 基于对比分析理论的习得预测第22-26页
第四章 动态助词“着”的输出情况第26-38页
    4.1 中介语语料中“着”的输出情况和其统计分析第26-28页
        4.1.1 中介语的定义第26页
        4.1.2 中介语语料中的输出情况第26-28页
    4.2 中介语语料统计第28-30页
    4.3 母语语料中的使用情况及统计分析第30-34页
    4.4 中介语语料与母语语料中动态助词“着”的输出情况比较与分析第34-37页
    4.5 中介语语料与目的语语料中动态助词“着”的输出情况小结第37-38页
第五章 动态助词“着”的偏误分析第38-55页
    5.1 偏误分析第38-44页
        5.1.1 “A类”的偏误句第39-40页
        5.1.2 “B类”的偏误句第40-41页
        5.1.3 “D类”中的偏误句第41页
        5.1.4 “E类”中的偏误句第41-42页
        5.1.5 “F类”中的偏误句第42-43页
        5.1.6 动态助词“着”的偏误情况统计分析第43-44页
    5.2 偏误类型第44-50页
        5.2.1 误加第45-46页
        5.2.2 误代第46页
        5.2.3 错序第46-47页
        5.2.4 其它偏误第47-48页
        5.2.5 动态助词“着”分类A~G的偏误类型情况第48-50页
    5.3 偏误探源第50-55页
第六章 关于动态助词“着”的问卷调查分析第55-64页
    6.1 关于动态助词“着”的问卷分析第55-64页
        6.1.1 调查目的第55页
        6.1.2 调查对象第55页
        6.1.3 问卷说明第55-56页
        6.1.4 客观问卷调查第56-61页
            6.1.4.1 问卷题目和出题目的第56-57页
            6.1.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第57-61页
        6.1.5 主观问卷调查第61-64页
            6.1.5.1 问卷题目和出题目的第61页
            6.1.5.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第61-64页
第七章 跟“着”有关的教学建议第64-67页
第八章 结语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附录1第72-74页
附录2第74-78页
附录3第78-80页
附录4第80-84页
附录5第84-86页
后记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线城市空巢家庭养老需求及对策研究--以淄博市为例
下一篇:小说的电影化叙事手法及其审美价值表现--以《红高粱》、《上海的狐步舞》、《伏羲伏羲》等小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