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1 微藻概述 | 第13-17页 |
1.1 微拟球藻概述 | 第13-14页 |
1.2 微藻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微藻的综合应用 | 第15-17页 |
1.3.1 营养食品 | 第15页 |
1.3.2 医药领域 | 第15-16页 |
1.3.3 美容与化妆品 | 第16页 |
1.3.4 饲料添加剂 | 第16-17页 |
1.3.5 污水处理 | 第17页 |
2 微藻蛋白概述 | 第17-20页 |
2.1 微藻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 第17-18页 |
2.1.1 一般氨基酸 | 第17-18页 |
2.1.2 特殊氨基酸 | 第18页 |
2.2 微藻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 第18-20页 |
2.2.1 抗氧化活性 | 第18页 |
2.2.2 降压活性 | 第18-19页 |
2.2.3 抗凝血活性 | 第19页 |
2.2.4 抗肿瘤活性 | 第19-20页 |
2.2.5 免疫刺激活性 | 第20页 |
2.3 微藻蛋白的开发及应用 | 第20页 |
3 微藻的培养工艺 | 第20-23页 |
3.1 微藻的营养方式 | 第20-21页 |
3.2 微藻的培养策略 | 第21-23页 |
3.2.1 分批培养 | 第21页 |
3.2.2 分批补料培养 | 第21-22页 |
3.2.3 半连续培养 | 第22页 |
3.2.4 连续培养 | 第22-23页 |
4 发酵过程中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第23-24页 |
5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目标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培养条件对微拟球藻菌体形态以及胞内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26-35页 |
1 前言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2.1 材料 | 第27页 |
2.1.1 菌种 | 第27页 |
2.1.2 培养基 | 第27页 |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2.1 形态观察 | 第27-28页 |
2.2.2 培养方法 | 第28页 |
2.2.3 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3.1 微拟球藻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的变化 | 第29-31页 |
3.2 培养条件对菌体形态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1 pH对菌体形态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温度对菌体形态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2页 |
3.2.3 剪切力对菌体形态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4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响应面法对微拟球藻产微藻蛋白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35-47页 |
1 前言 | 第3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2.1 材料 | 第35-36页 |
2.1.1 菌种 | 第35页 |
2.1.2 培养基 | 第35-36页 |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6页 |
2.2 方法 | 第36页 |
2.2.1 培养方法 | 第36页 |
2.2.2 分析方法 | 第36页 |
2.3 发酵条件优化 | 第36-37页 |
2.3.1 单因素试验 | 第36页 |
2.3.2 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3.1 单因素试验 | 第37-39页 |
3.1.1 温度对微藻蛋白浓度的影响 | 第37页 |
3.1.2 pH对微藻蛋白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3 搅拌速度对微藻蛋白浓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4 通气量对微藻蛋白浓度的影响 | 第39页 |
3.2 Box- Benhnken试验设计及结果 | 第39-45页 |
3.2.1 模型建立及显著性检验分析 | 第39-41页 |
3.2.2 发酵条件的优化与分析 | 第41-45页 |
3.2.3 模型的验证 | 第45页 |
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双幂指数型增长阻滞微藻发酵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47-56页 |
1 前言 | 第4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2.1 材料 | 第47-48页 |
2.1.1 菌种 | 第47-48页 |
2.1.2 培养基 | 第48页 |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8页 |
2.2 方法 | 第48页 |
2.2.1 培养方法 | 第48页 |
2.2.2 分析方法 | 第48页 |
2.3 数据测定和模型参数求解 | 第48-4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3.1 Monod模型对分批发酵过程的拟合 | 第49-51页 |
3.2 Y_(X/S)动态模型的构建 | 第51-52页 |
3.3 双幂指数型增长阻滞模型对分批发酵过程的拟合 | 第52-54页 |
3.4 50 L发酵罐放大实验及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54页 |
4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微藻分批补料发酵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56-63页 |
1 前言 | 第5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2.1 材料 | 第56-57页 |
2.1.1 菌种 | 第56页 |
2.1.2 培养基 | 第56-57页 |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7页 |
2.2 方法 | 第57-58页 |
2.2.1 培养方法 | 第57页 |
2.2.2 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3.1 微拟球藻分批补料发酵过程曲线分析 | 第58-59页 |
3.2 分批补料发酵动力学研究 | 第59-61页 |
3.3 分批补料发酵的优化研究 | 第61-62页 |
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1 结论 | 第63-64页 |
2 建议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