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环二肽类化合物简介 | 第12-14页 |
1.2 普切明概述 | 第14-17页 |
1.2.1 普切明的结构及性质 | 第14-15页 |
1.2.2 普切明的抑菌机理及应用前景 | 第15-16页 |
1.2.3 普切明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6-17页 |
1.3 影响芽胞杆菌肽类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因素 | 第17-19页 |
1.3.1 培养基 | 第17-19页 |
1.3.2 培养条件 | 第19页 |
1.4 提高芽胞杆菌肽类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策略 | 第19-22页 |
1.4.1 强化基因簇表达 | 第19-21页 |
1.4.2 强化合成途径基因表达 | 第21页 |
1.4.3 阻断或弱化副产物代谢途径 | 第21-22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4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30页 |
2.1.1 菌株与质粒 | 第23-25页 |
2.1.2 PCR引物 | 第25-27页 |
2.1.3 培养基 | 第27-28页 |
2.1.4 工具酶和试剂 | 第28页 |
2.1.5 抽提液和缓冲液 | 第28-29页 |
2.1.6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41页 |
2.2.1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30-32页 |
2.2.2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2-34页 |
2.2.3 地衣芽胞杆菌重组质粒转化 | 第34页 |
2.2.4 地衣芽胞杆菌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 | 第34-35页 |
2.2.5 摇瓶发酵培养条件 | 第35页 |
2.2.6 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35-36页 |
2.2.7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6-37页 |
2.2.8 普切明的分离提取 | 第37-38页 |
2.2.9 普切明的浓度测定 | 第38页 |
2.2.10 生物量的测定 | 第38页 |
2.2.11 基因转录分析 | 第38-40页 |
2.2.12 数据分析 | 第40-41页 |
第3章 结果和分析 | 第41-81页 |
3.1 普切明的鉴定 | 第41-49页 |
3.1.1 地衣芽胞杆菌普切明合成相关菌株的构建 | 第41-48页 |
3.1.2 紫外可见测定 | 第48-49页 |
3.2 地衣芽胞杆菌高产普切明的发酵工艺优化 | 第49-61页 |
3.2.1 培养基组成优化 | 第49-57页 |
3.2.2 培养基条件优化 | 第57-60页 |
3.2.3 培养基优化对普切明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 地衣芽胞杆菌高产普切明工程菌株的构建 | 第61-81页 |
3.3.1 地衣芽胞杆菌系列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61-63页 |
3.3.2 地衣芽胞杆菌系列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63-65页 |
3.3.3 地衣芽胞杆菌缺失bkdAB的构建 | 第65-69页 |
3.3.4 地衣芽胞杆菌普切明启动子替换系列工程菌的构建 | 第69-77页 |
3.3.5 地衣芽胞杆菌普切明工程菌DW2ΔbkdAB-PyvmC-PilvB的构建 | 第77-79页 |
3.3.6 地衣芽胞杆菌DW2ΔbkdAB- PbacA(ilvB)- PbacA(yvmC) / pHY-leuS的构建 | 第79-81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4.1 结论 | 第81-82页 |
4.2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