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模式应用研究--以五大连池风景区高中为例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9-10页 |
| (一)“学案导学”模式的意义 | 第9页 |
| (二)学校学情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3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导学案与乡镇高中的历史教学 | 第13-21页 |
| 一、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 (一)导学案 | 第13页 |
|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 第13-14页 |
| 二、乡镇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 第14-15页 |
| (一)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学生质量参差不齐 | 第14页 |
| (二)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厌学情绪十分严重 | 第14-15页 |
| (三)学生缺少自我认知,校心理课建设薄弱 | 第15页 |
| 三、城乡差异下的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 | 第15-21页 |
| (一)导学案编写的原则 | 第16-17页 |
| (二)导学案编写的内容 | 第17-19页 |
| (三)导学案编写的方法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五大连池风景区高中的“学案导学”模式实践 | 第21-35页 |
| 一、乡镇高中“学案导学”模式的操作实践 | 第22-31页 |
| (一)新授课的“学案导学”模式 | 第22-28页 |
| (二)复习课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 第28-31页 |
| 二、乡镇高中实施“学案导学”模式后学习状况分析 | 第31-35页 |
| (一)调查数据 | 第32页 |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 第四章 乡镇高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 第35-38页 |
| 一、忽视学案设计原则、学生能力提升缓慢 | 第35-36页 |
| 二、课堂环节流于形式,当堂展示作秀严重 | 第36页 |
| 三、教师业务参差不齐,职业倦怠问题突出 | 第36-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注释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附录 | 第42-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