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诊断与教育心理辅导论文

探索高校朋辈团体领导者的循环培养模式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前言第10-26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2-13页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3页
    1.2 概念界定第13-15页
        1.2.1 朋辈第13-14页
        1.2.2 朋辈心理辅导第14页
        1.2.3 团体心理辅导第14页
        1.2.4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第14-15页
        1.2.5 朋辈团体领导者第15页
        1.2.6 循环培养模式第15页
    1.3 理论基础第15-18页
        1.3.1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16页
        1.3.2 积极心理学第16-17页
        1.3.3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理论第17-18页
        1.3.4 扎根理论第18页
    1.4 国内研究综述第18-22页
        1.4.1 团体辅导的研究综述第19-20页
        1.4.2 朋辈团体辅导的研究综述第20-21页
        1.4.3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研究综述第21-22页
    1.5 研究设计第22-24页
        1.5.1 研究伦理第22页
        1.5.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3 研究对象第23页
        1.5.4 研究工具第23-24页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第24-26页
第2章 研究过程第26-33页
    2.1 资料收集第26-28页
        2.1.1 访谈提纲设计第26页
        2.1.2 实施预访谈与访谈提纲的修正第26-27页
        2.1.3 正式访谈过程第27页
        2.1.4 对访谈录音与录像进行文字转录第27-28页
        2.1.5 对所收集资料的信度检验第28页
    2.2 运用扎根理论进行资料分析第28-31页
        2.2.1 开放式编码第29-30页
        2.2.2 轴心式编码第30页
        2.2.3 选择式编码第30-31页
    2.3 结果模型第31-33页
第3章 高校朋辈团体领导者循环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第33-63页
    3.1 高校朋辈团体领导者的发展路径第33-56页
        3.1.1 入门阶段第33-37页
        3.1.2 体验阶段第37-39页
        3.1.3 学徒阶段第39-43页
        3.1.4 实践阶段第43-48页
        3.1.5 拓展阶段第48-52页
        3.1.6 传承阶段概述第52-54页
        3.1.7 结束阶段第54-56页
    3.2 高校朋辈团体领导者的成长要素第56-58页
        3.2.1 领导者的个人因素第56-57页
        3.2.2 团体本身的意义第57页
        3.2.3 支持要素第57-58页
        3.2.4 偶然因素第58页
    3.3 高校朋辈团体领导者的成长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议题第58-63页
        3.3.1 协同领导关系第59-60页
        3.3.2 与成员的关系第60页
        3.3.3 物理环境的设置第60-61页
        3.3.4 打破专业优越感第61页
        3.3.5 获得的意义第61-62页
        3.3.6 遇到的困难第62-63页
第4章 高校朋辈团体领导者培养过程中的对策与建议第63-65页
    4.1 对课程本身的建议第63页
    4.2 对领导者的建议第63-64页
    4.3 对支持环境的建议第64-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附录 1:高校朋辈辅导员培养模式访谈提纲(修改版)第68-69页
附录 2:高校朋辈团体领导者的培养模式访谈提纲(最终版)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凉山彝区新农村建设研究--以盐源县卫城镇为例
下一篇:论动产抵押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