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凉山彝区新农村建设研究--以盐源县卫城镇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9-17页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第9-10页
    第二节 选题目的及其意义第10页
    第三节 概念界定第10-11页
    第四节 文献综述第11-15页
        一、国内文献综述第11-15页
        二、文献述评第15页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6页
    第六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16-17页
第一章 凉山彝区“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现状第17-25页
    第一节 凉山彝区“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情况第17页
    第二节 盐源县“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情况第17-19页
        一、盐源县2013年至2015年开展新农村建设情况第18页
        二、盐源县201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第18-19页
    第三节 盐源县“十三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第19-20页
    第四节 盐源县卫城镇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第20-21页
    第五节 卫城镇“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情况第21-25页
        一、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第21-22页
        二、彝族聚居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第22-23页
        三、实施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第23-24页
        四、实施“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凉山彝区“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前后比较分析第25-40页
    第一节 卫城镇实施新农村建设前后传统村落的变迁第25-27页
        一、“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前的村落第25-26页
        二、“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后的村落第26页
        三、“彝家新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后的新貌第26-27页
    第二节 卫城镇彝族村民对“彝家新寨”建设的认识第27-31页
        一、村民对“彝家新寨”建设的认识第27-29页
        二、村民对“彝家新寨”基础配套实施建设的认识第29-31页
    第三节 卫城镇“民居田园”式新农村建设特色分析第31-34页
        一、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背景第31-32页
        二、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原因第32-34页
        三、“民居田园”式新农村建设使彝村旧貌换新颜第34页
    第四节 与其他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比较与分析第34-40页
        一、阿坝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第35-36页
        二、甘孜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第36-37页
        三、凉山州新农村建设优秀村寨新貌第37-38页
        四、卫城镇新农村与其他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比较分析第38-40页
第三章“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第40-47页
    第一节“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基础设施建设第40-42页
    第二节“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第42-43页
    第三节“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改变了乡村村容村貌第43-44页
    第四节“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优化了公共服务体系第44-45页
    第五节“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第45-47页
第四章“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第47-53页
    第一节 特色民族文化元素及活动缺失第47-48页
        一、房屋建筑缺少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第47页
        二、民族特色文化活动缺失第47-48页
    第二节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48-50页
        一、建房补助低、金融信贷扶持弱第48页
        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第48-49页
        三、建设项目质量监管有待提高第49-50页
        四、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差第50页
    第三节 土地面积小、产业开发力度不够第50-51页
        一、土地面积狭小制约发展第50页
        二、产业深度开发力度不够第50-51页
    第四节 其他方面的问题第51-53页
        一、环境治理滞后的问题第51页
        二、教育教学资源落后第51-52页
        三、政策宣传不到位第52-53页
第五章“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第53-61页
    第一节 坚持民族传统特色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53-54页
        一、“彝家新寨”建筑设计理念创新第53页
        二、坚持传承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第53-54页
        二、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文体活动第54页
    第二节 科学投入、扶持和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第54-56页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第54-55页
        二、提高现有补助、加强金融信贷扶持第55页
        三、完善质量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第55-56页
        四、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工作第56页
    第三节 引导土地流转成片化,推动产业与旅游发展第56-58页
        一、加强土地确权流转、推动土地成片化及规模化第56-57页
        二、加强产业发展与旅游深度开发结合第57-58页
    第四节 继续深入推进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第58-60页
        一、加强政策宣传教育、技能培训、提高彝族村民的综合素质第58-59页
        二、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净化社会风气第59页
        三、加强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学习型新农村第59-60页
    第五节 加强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第60-61页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致谢第67-68页
附录第68-87页
    附录一:发表论文第68-69页
    附录二:访谈记录第69-79页
    附录三:田野照片第79-86页
    附录四:问卷调查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行为特征视角下当代羌族村寨邻里空间研究--以休溪羌寨为例
下一篇:探索高校朋辈团体领导者的循环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