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2 竹笋保鲜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物理保鲜法 | 第14-17页 |
1.2.2 化学保鲜法 | 第17-19页 |
1.2.3 生物保鲜法 | 第19-21页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1 不同贮藏温度条件对鲜切雷竹笋延缓木质化和褐变的作用 | 第22页 |
1.4.2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雷竹笋延缓木质化和褐变的作用 | 第22页 |
1.4.3 抗坏血酸处理对气调包装鲜切雷竹笋木质化和褐变的影响 | 第22-23页 |
第2章 不同贮藏温度条件对鲜切雷竹笋延缓木质化和褐变的作用 | 第23-40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3-24页 |
2.2.1 材料与处理 | 第23页 |
2.2.2 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2.3.1 呼吸强度的测定 | 第24页 |
2.3.2 失重率的测定 | 第24页 |
2.3.3 褐变指数的测定 | 第24-25页 |
2.3.4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3.5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3.6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7 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3.8 PAL活性测定 | 第26页 |
2.3.9 POD活性测定 | 第26-27页 |
2.3.10 PPO活性测定 | 第27页 |
2.3.11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3.12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3.13 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8-39页 |
2.4.1 贮藏温度对鲜切雷竹笋木质素和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2 贮藏温度对鲜切雷竹笋褐变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3 贮藏温度对鲜切雷竹笋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4 贮藏温度对鲜切雷竹笋失重率的影响 | 第31页 |
2.4.5 贮藏温度对鲜切雷竹笋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2.4.6 贮藏温度对鲜切雷竹笋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7 贮藏温度对鲜切雷竹笋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2.4.8 贮藏温度对鲜切雷竹笋PAL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9 贮藏温度对鲜切雷竹笋POD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2.4.10 贮藏温度对鲜切雷竹笋PPO活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雷竹笋延缓木质化和褐变的作用 | 第40-51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0页 |
3.2.1 材料与处理 | 第40页 |
3.2.2 仪器与试剂 | 第4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3.3.1 褐变指数的测定 | 第40-41页 |
3.3.2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3.3.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3.3.4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3.3.5 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3.3.6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测定 | 第41页 |
3.3.7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41页 |
3.3.8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41页 |
3.3.9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3.3.10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3.4.1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雷竹笋木质素和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2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雷竹笋褐变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3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雷竹笋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4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雷竹笋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5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雷竹笋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46-48页 |
3.4.6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雷竹笋PAL活性的影响 | 第48页 |
3.4.7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雷竹笋POD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8 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雷竹笋PPO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抗坏血酸处理对气调包装鲜切雷竹笋木质化和褐变的影响 | 第51-60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1-52页 |
4.2.1 材料与处理 | 第51页 |
4.2.2 仪器与试剂 | 第51-5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4.3.1 褐变指数的测定 | 第52页 |
4.3.2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4.3.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4.3.4 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4.3.5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测定 | 第52页 |
4.3.6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第52页 |
4.3.7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52页 |
4.3.8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4.3.9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52-53页 |
4.3.10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4.4.1 抗坏血酸处理对气调包装鲜切雷竹笋木质素和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2 抗坏血酸处理对气调包装鲜切雷竹笋褐变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3 抗坏血酸处理对气调包装鲜切雷竹笋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55页 |
4.4.4 抗坏血酸处理对气调包装鲜切雷竹笋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5 抗坏血酸处理对气调包装鲜切雷竹笋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6 抗坏血酸处理对气调包装鲜切雷竹笋PAL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7 抗坏血酸处理对气调包装鲜切雷竹笋POD活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8 抗坏血酸处理对气调包装鲜切雷竹笋PPO活性的影响 | 第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总结 | 第60-62页 |
5.1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60页 |
5.2 创新点 | 第60-61页 |
5.3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