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苦荞麦脱壳方法及设备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 苦荞麦脱壳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前期研究基础及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苦荞麦相关脱壳特性研究 | 第21-27页 |
2.1 苦荞麦湿基含水率的测定 | 第21页 |
2.2 苦荞麦外形尺寸的测定 | 第21-22页 |
2.3 苦荞麦粒径分布范围的测定 | 第22-23页 |
2.4 苦荞麦壳厚度均匀性的测定 | 第23页 |
2.5 苦荞麦仁质量分数的测定 | 第23-24页 |
2.6 苦荞麦籽粒和苦荞麦仁最大破坏力的试验研究 | 第24-25页 |
2.7 苦荞麦吸水饱和后体积膨胀系数的测定 | 第2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苦荞麦表层硬化技术的研究 | 第27-41页 |
3.1 苦荞麦浸润深度的试验研究 | 第27-30页 |
3.2 浸润时间对苦荞麦含水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 苦荞麦表层热处理硬化的试验研究 | 第31-34页 |
3.3.1 微波处理 | 第31-32页 |
3.3.2 沸水短浸处理 | 第32页 |
3.3.3 常压汽蒸处理 | 第32-34页 |
3.4 常压汽蒸工艺条件的试验研究 | 第34-40页 |
3.4.1 汽蒸后干燥时间对含水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2 汽蒸处理时间对苦荞麦籽粒最大破坏力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3 汽蒸处理时间对苦荞麦仁最大破坏力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4 汽蒸处理时间对苦荞麦籽粒开口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5 汽蒸处理时间对苦荞麦籽粒脱壳率和整仁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6 汽蒸处理时间对苦荞麦活性成分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苦荞麦脱壳机结构改进 | 第41-47页 |
4.1 防止漏料的改进措施 | 第41-43页 |
4.1.1 磨削磨片之间连接方式的改进 | 第41-42页 |
4.1.2 揉搓磨片之间连接方式的改进 | 第42-43页 |
4.1.3 增加卸料毛刷的工作半径 | 第43页 |
4.2 保持良好磨削能力的改进措施 | 第43-46页 |
4.2.1 吸尘结构的添加 | 第44-45页 |
4.2.2 进料装置内添加过滤筛 | 第45-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苦荞麦脱壳机的性能测试 | 第47-59页 |
5.1 试验安排 | 第47-49页 |
5.1.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第47页 |
5.1.2 试验指标 | 第47-48页 |
5.1.3 试验因素的确定 | 第48-49页 |
5.1.4 脱壳机参数的调节方法 | 第49页 |
5.2 单因素脱壳试验 | 第49-53页 |
5.2.1 因素水平安排 | 第49-50页 |
5.2.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5.3 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5.3.1 试验设置 | 第53页 |
5.3.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5.4 脱壳效果对比 | 第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创新点 | 第60页 |
6.3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